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亞洲水塔”變化的災害效應與減災對策

發布時間:2019-12-09 11:25:1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崔鵬 郭曉軍 姜天海 張國濤 靳文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亞洲水塔,自然災害,災害特征,災害風險,氣候變化

防災減災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防災減災面臨的問題

青藏高原系統性災害基礎數據薄弱。高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監測站點不足,專業技術力量缺乏。且受特殊地理、氣候條件的限制,目前的監測技術和設備難以滿足防災減災基礎數據收集的需求。例如,西藏自治區全區僅?28?個縣開展了?1?:?50?000?地質災害詳查,2?000?多個面積大于?0.05?km2的冰湖危險性尚未全部查清,災害基礎調查存在較大缺口;觀測站網密度非常低,全區僅有雨量站?623?處,平均單站控制面積?1?926?km2,遠大于單站?60?km2的全國標準;水文站?112?處,平均單站控制面積?10?714?km2,大于單站?1?333?km2的全國標準。上述短板導致基礎資料數量不足、精度有限,迄今沒有全區尺度上系統、全面的自然災害基礎數據集,這嚴重制約了該區域災害的理論研究和防治技術發展。

對災害影響的物理機制和過程認識不明。青藏高原范圍廣闊,災害類型多樣,孕災環境復雜,凍融作用和干濕環境疊加,地震活動頻繁,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多種致災因子交織,成因非常復雜。復雜的成因加上薄弱的基礎數據,使得對災害形成發育的過程和機理認識受到局限,缺乏數據分析各因素的影響,細化過程研究。因此,目前對氣候變化和地震活動等內、外動力多因素耦合驅動下的泥石流、山洪、冰湖潰決與滑坡等災害的物理機制和過程認識不明,尚不能定量描述其物理過程,特別是災害孕育和演化過程,因此難以有效預測災害。

氣候變化條件下未來災害趨勢和風險難以把控。災害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受控于多種因素,受上述?2?個短板因素的影響,分析氣候變化對災害的影響,定量描述氣候變化的影響,建立氣候變化影響災害預測模型目前還是科學難點。因此,研究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災害的孕育和演化規律,定量分析氣候變化的災害效應,消除復雜因素作用下災害風險預測的不確定性,是亞洲水塔區災害研究的前沿課題。

減災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防災減災工作和科學研究中存在的短板,提出?3?點建議。

開展青藏高原綜合災害科學考察,建立全面系統的災害基礎數據庫。高寒地區自然災害研究水平較低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在于基礎數據有限。因此,應結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盡快對全區進行全面、系統的災害考察,利用遙感、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干涉雷達、激光雷達等先進探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獲取第一手災害數據,建立集災害類型、成因、性質和環境因素(水文、生態、氣候、地質、地形、社會經濟)等于一體的基礎資料數據庫,為災害機理研究和防治技術研發提供基礎資料。

加強災害機理研究,提高災害預防、控制技術。重點開展高寒地區超大規模災害的發育規律、形成過程機理、運動和成災機制的研究,厘清成災因素和災害發育的區域規律,解析災害動力學過程和災變機理,揭示多種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巨災演化機制。尤其要重點研究極端氣候變化對災害發育的影響,預測未來山地災害可能呈現出的趨勢和特點,提高災害風險評估和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開發適宜高寒區特點的監測預警和防治關鍵技術,提高災害觀測、監測和治理技術水平。進而,形成高原災害風險防控的理論與技術體系,提高高原防災、抗災、救災的科技支撐能力。

促成多國協調的災害防控信息共享和減災協同機制。青藏高原跨境災害的影響往往波及多個國家,而各國具有不同的災害管理、處置方式,國家之間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和渠道也尚需完善,相關問題往往造成災害防控資源浪費和減災效率的折扣。為了有效防控跨境重大自然災害以及需要建立多國跨境減災協同機制,這包括災害基礎數據共享機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共建機制、重大災害協商決策機制、重大救援行動協調機制、救災資源協同調配機制,以及減災政策對接機制、科學研究合作機制等。通過國際合作和減災協助,提升周邊國家地區的自然災害應對能力,為“亞洲水塔”的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提供科技支撐。(作者:崔 鵬,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中心;郭曉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中心;姜天海,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張國濤,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學;靳文,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