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鳥類及其棲息地同步監測的理念,牽頭組建國際合作團隊,引領建立亞洲最大的遷徙鳥類運動生態數據庫
基于保護鳥類棲息地就是保護鳥類這一思想,我們提出鳥類及其棲息地同步監測的理念,將亞洲鳥類運動生態遙測數據和生態系統類型及其特征相結合,開展了鳥類及其棲息地的監測、研究和保護工作。
引領建立亞洲最大的遷徙鳥類運動生態數據庫
基于學科交叉的優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聯合?10?個國家中的?20?個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于?2013—2020?年在?14?個國家和地區(俄羅斯、蒙古國、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斯里蘭卡、丹麥、德國、冰島、英國、芬蘭、美國、中國和中國香港)合作開展鳥類野外追蹤工作。追蹤大中型鳥類?140?種,獲得數十億條鳥類行為數據、位置數據和對應環境(溫度和光強)數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也建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Sino BON)——鳥類多樣性監測專項網”,基于生物遙測技術推動鳥類遷徙規律的監測與研究,闡明環境變化對鳥類運動模式、種群數量和遺傳多樣性的影響機制。
基于上述這些工作,筆者團隊主持建設了目前亞洲最大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遷徙鳥類運動生態數據庫,包括鳥類遙測實時動態數據庫、鳥類野外觀測靜態數據庫、氣象數據庫和生態類型數據庫等,獲得了亞洲大型鳥類主要的遷徙通道,合作探討了東亞鴨科鳥類的遷徙路線、種群趨勢、所利用生態系統特征,并針對下降種群提出了保護建議。鳥類遷徙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其體內儲存的脂肪,因此物種遷徙時長主要是由停歇地補充能量所需要的時間來決定的,即棲息地質量。在深入研究了鳥類多樣化的遷徙策略后,依據現有的經典遷徙理論,如春季遷徙的時間最短理論、秋季遷徙的能量最小理論和鳥類追隨食物高峰期遷徙的“綠色波浪理論”等,發現遷徙策略的決定因素尚難以給出統一的解釋,這也成為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上述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亞洲水鳥的監測、研究和保護。
中國是鳥類亞洲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
亞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大型鳥類(水鳥和猛禽等)衛星追蹤的結果,秋季時,在俄羅斯北極苔原帶和針葉林、蒙古高原,以及中國東北地區濕地繁殖的大型鳥類,大都經過中國到東亞(包括中國)、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區越冬。
我國幅員遼闊,且冬季?0℃?等溫線在我國秦嶺—淮河一線和長江之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處于亞洲鳥類遷徙路線的中心位置,南來北往的鳥類大多數要經過中國。因此,中國是鳥類亞洲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即鳥在非繁殖季節所利用的最重要區域。通常,鳥類遷徙的春季停歇期在每年的?3—5?月,而秋季停歇期在每年的?9—11?月,越冬期是每年的?12?月到翌年?2?月。由于我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大型鳥類中的大多數遷徙主要經過東部地區,這可能與東部地區泛洪平原的富饒,以及西部地區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等形成的地理屏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