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8日開始,中石油在北京近百加油站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降價,涉及90、93、97號汽油和柴油等,降價幅度分為每升降0.05元、0.1元和0.2元三檔,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加油站降價幅度也有所不同。盡管降價幅度有限,但還是讓不少消費者欣喜,當然,人們看重的不是此次的降價幅度,而是對石油巨頭可能就此展開價格戰的聯想。飽受油價持續上漲之苦的消費者,真的好想漁翁得利一把。
實際上,這樣想的人還真的大有人在。有人樂觀地評論道:如果降價戰只是擺姿態的短期行為,國內其它油商可能會按兵不動,不過一旦長時間深入下去,很可能會引爆國內其它競爭對手降價的“多米諾骨牌”。
然而,結果卻大跌眼鏡。首先是中石油的對手中石化不接招。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明確表示,中石化并不準備參與京城的油站價格戰。陳同海表示,之所以不參與降價,是因為中石化旗下成品油質量非常高,沒有降價必要。知情人士給出的另一個解釋是:中石化之所以不降價,是因為煉油虧損巨大。不管何種原因,沒有中石化參與的價格戰肯定打不起來。4月7日晚,中石油宣布,其“春季酬賓優惠活動”已經在8日24點全部結束,公司沒有發起新一輪降價活動的計劃。
一場讓消費者想入非非的價格戰就這樣草草結束了。其實,在目前的情況下,成品油根本打不起價格戰。1998年石油行業重組時,原國家經貿委將國內成品油的供應權完全賦予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集團。由于沒有取得成品油批發資質,其他加油站的油源全部來自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發企業,受到油源的制約,誰敢跟自己的上游公司打價格戰?
因此,指望壟斷企業打價格戰是徒勞的。不僅在石油領域,就連壟斷性比較隱蔽(其壟斷體現在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商品房開發和建房土地使用權的雙重壟斷)的房地產行業,也鮮有打價格戰的例子。什么時候壟斷被打破了,競爭的格局充分形成,即使不打價格戰,相關企業也會主動向消費者示好。(陳軍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