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我們看到,從吳敬璉、周其仁、張維迎、樊綱,直到今天身體力行地為窮人辦事卻說要為富人說話的茅于軾……經濟學家挨罵的名單上,在不斷添加一串串新的內容。
他們的被罵有道理嗎?
經濟學家因言論被罵已不新鮮。
始自三年前的"郎顧之爭",讓中國幾乎所有出名的主流經濟學家,都在民意面前遭遇了"滑鐵盧"。其后經濟學家面對的公共發言環境變得愈發嚴峻。
今年6月,在上海出席某論壇的吳敬璉說,"我知道我說這個話一定要挨罵,中國的電力能源價格偏低,漲價是必然的。"在一片聲討電力和石油等壟斷巨頭以行政之力推高公共品價格的時候,吳敬璉此言很容易被再次戴上"壟斷利益代言人"的帽子,上一回,是他在兩會上發言被人曲解為春運漲價合理時。
而被形容為"背負長達25年罵名"的張維迎更是經濟學家中遭遇非議最多的學者之一,2006年他在《理性思考中國改革》文中的一句"官員是改革中相對利益受損最大的群體"引來各種"口誅筆伐"之聲,至今不歇。
最近的一次爭論又集中在茅于軾身上。7月底,他的一篇名為《為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的文章遭遇學者薛涌《為富人說話能為窮人辦事嗎》的質疑和批判,由此,點燃了今年經濟學界最熱門的一場"貧富之爭"。
我們看到,從吳敬璉、周其仁、張維迎、樊綱,直到今天身體力行地為窮人辦事卻說要為富人說話的茅于軾……經濟學家挨罵的名單上,在不斷添加一串串新的內容。
他們被罵似乎完全有理由。
市場化改革走到今日,貧富差距擴大、腐敗、社會不公等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矛盾日益凸顯。在此關鍵階段,任何為弱勢群體說話的主張,不管結果是否有效,總會因其道德的無比正確性而得到民眾喝彩。
但這些經濟學家似乎并不愿意這樣做,不僅不打算這樣做,他們甚至還嘗試堅持以理性思考面貌的一再為富人的正當性辯論。也正因此,在"民意"與"市場化"的理想、現實矛盾間艱難探索的經濟學家,就承擔了最多的壓力和責難。
"當下中國的貧富差距,無疑已超出了公眾的承受底線,發展成了一個社會問題。這不是因為公眾不能正確對待貧富差距,而要求什么平均主義。從根本上說,這是致富機制有了問題。貧不當貧,富不當富的現象引起社會心理的失衡,激起了公眾的普遍憤怒和抗議。"
此種背景下,經濟學家一以貫之的市場體制信念和日益升起的對市場、對改革的懷疑之間就產生了更多的碰撞。普通群眾把看不到改革預期結果的失望情緒一股腦灑在經濟學家身上。
然而,正如時評作者笑蜀上述所說,現在應該反思的是致富機制亦即市場經濟體制,而不是鼓勵仇富。富裕本身不是罪,人人有權致富,有罪的只是不公正的致富機制或者說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那些凌駕于市場體系之上無處不在、難以約束的畸形權力是造成罪惡的根源。
聚焦"經濟學家挨罵"這一獨特現象,我們與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認真的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