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一九九九年國慶閱兵式。 中新社發 錢興強 攝
一些中國媒體4日透出的“中國籌備國慶大閱兵”的消息在國內外引發了極大興趣。截至本報5日晚發稿時,在環球網一項有4000余人參與的投票中,超過86%的中國網友對今年國慶閱兵表示期待,認為這一“亮劍”能“揚國威、振民心”。有外國學者認為,與一些年年閱兵的國家相比,新中國建立后只舉行過13次閱兵,顯得“太過謙虛”,盡管也有一些外國人持相反觀點,質疑中國靠閱兵“耀武揚威”。閱兵不是中國的發明,它的含義相當豐富,但在中國首先被當成喜事。好熱鬧的中國人嫌喜事不過癮,有把兩個喜字拼在一起的習俗,建國60年一個甲子,用一個大閱兵去慶祝它,成了多數中國人潛意識中的呼喚。不管外界現在如何議論,未來09年中國最容易被記住的事,很可能就是大閱兵。
多數網友期待“中國亮劍”
4日,有關“國慶閱兵領導小組成立”、“中共中央高層批示閱兵要厲行節約”的消息突然在大陸及港臺媒體上密集流傳。多家媒體猜測此次閱兵將展示包括巨浪-2型導彈和殲十戰機在內的新式武器。由于是“中國新世紀第一次閱兵”,海外媒體關注度也頗高。德新社稱,國慶60周年舉行的這次大閱兵是10年來中國首次閱兵。法新社說,中國這種展示軍力的方式由蘇聯紅場閱兵繼承而來,“與過去一樣,今年國慶時,士兵、坦克、導彈等將沿著長安街,在天安門巨大毛澤東像‘注視’下行進”。印度報業托拉斯對中國閱兵的報道還殘留著些許意識形態痕跡,文章說“中國將為自己60年的共產主義統治慶祝”。據記者了解,中國海軍和空軍今年將分別舉行盛大儀式,慶祝建軍60周年。屆時一些外國海軍編隊和空軍將領將來華出席。
早在去年12月初,港澳媒體上就傳出了“中國要搞60年國慶閱兵”的消息。有報道說,北京市當時已開始招收參加閱兵的女民兵。本月5日,星島環球網援引“內部人士”的話透露,位于北京市北四環的北京奧組委辦公大樓———奧運大廈將很可能“變身”為60周年國慶慶典籌備“指揮部”。一向關注大陸閱兵的臺灣媒體5日對此的報道依然密集。臺灣《聯合報》稱,“今年是中共建國60周年,六十一甲子,中國人歷來視為一輪回,十分重視”。文章說,“閱兵一直被西方視為集權甚至好戰的象征”,臺灣過去共舉行過16次閱兵,尤其早年為對抗中共,幾乎年年閱兵,但自1991年后已不再舉行。“盡管中共今年閱兵不是針對臺灣,但兩岸關系和緩下,臺灣如何看中共大閱兵,恐將是五味雜陳”。
對于國慶閱兵,大陸民眾的看法遠沒有如此復雜,大多數人充滿期待。環球網4日題為“你期待今年國慶舉行大閱兵嗎?”的調查顯示,超過86%的網友期待“中國亮劍”,認為閱兵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振國民士氣。截至5日晚,共有4227名網友參與投票,其中3651人表示期待。網友“木可”留言說,大閱兵不是炫耀武力,是為了繼往開來,總結國家成果,為今后的發展做準備。有網友表示,“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大閱兵將帶給國人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一些持反對意見的網友認為中國的國力無需靠閱兵顯示,認為“2009年經濟形勢嚴峻,應該韜光養晦,避免勞民傷財”。這種說法引起了一些爭論,有網友稱閱兵是國家戰略,一定的花費和投入是必要的。還有人表示,最期待看看閱兵時能展示什么新武器。
中國閱兵的世界記憶
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軍事儀式,閱兵是體現一國國威、一個民族浩然正氣的重要形式。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羅馬等國就有閱兵記載。18世紀時,閱兵式盛行于西歐一些國家。1941年11月7日,蘇聯紅軍閱兵后直接開赴二戰前線,更讓世界感慨萬千。
閱兵在中國也很有歷史,相傳4000多年前中國北方華夏部落首領夏禹在與南方部落首領會盟時,就曾讓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武器歌舞,表示歡迎。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共舉行過13次大閱兵。其中1949年開國大典到1959年國慶10周年期間每年舉行一次。196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后由于“文革”等原因暫停,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提議恢復閱兵。此后,1984年和1999年的兩次閱兵給國人和世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1984年1月10日,日本時事社便援引“中國消息靈通人士”的話透露了中國當年將恢復國慶閱兵的消息,稱此舉將“激發人民的愛國心和團結心”。當年10月1日,多家國際媒體密集報道了中國國慶閱兵。美聯社說,“中國用調子高亢的自贊、豐富多彩的游行和鄧小平的首次閱兵慶祝它建國35周年”。日本媒體則關注著閱兵式上的新式武器,稱“相當數量的中國國產導彈大放異彩”。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中國元朝蒙古族皇帝忽必烈于1274年首先在戰場上使用火箭和燃燒彈,如今外國武官深夜在北京街頭亂轉,希望能在彩排時看到武器”。該報說,當時一名蘇聯官員還曾受到在路障旁守衛導彈的警察盤問,想裝成英國人混過去。“很明顯,處在孤立狀態的莫斯科越來越擔心中國向五角大樓購買武器”。紐約《美洲華僑日報》則說,“北京閱兵大振國威軍威,全球炎黃子孫激動不已”。
時至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年閱兵同樣大受關注,尤其是東風—31導彈、T—90坦克、“飛豹”戰機等先進武器亮相。美聯社當天報道說,“中國今天展出了它的一些最新軍事裝備,表明這支世界上最大軍隊、270萬人的人民解放軍實力日益增強”。路透社稱“中國大規模展示火力裝置是為了向世界,尤其是臺灣展示新的實力和團結”。有香港媒體猜測中國想借“威風八面的導彈”阻嚇美國介入臺海。日本《讀賣新聞》則依據東風—31導彈的“個頭”窺探中國導彈的“革命性突破”。
52歲的阿勒斯曾在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服役,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清楚地記得中國1984年和1999年閱兵的情景。在BBC播放的畫面中,萬名中國軍人整齊一致的步伐讓他大吃一驚。“這在英國可從沒見過”,阿勒斯說,中國領袖鄧小平在車上揮手的樣子讓他至今難忘。“不過中國的武器似乎都被蓋了起來,我什么也沒看到”。1999年閱兵時,印度中國問題專家莫迪漢正在北京訪問,他從電視里收看了閱兵盛況。“宏大是那場閱兵給我留下的最深刻記憶,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力量”。
閱兵助大國凝聚人心
一名美國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搞大規模閱兵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利”。但據中國軍事戰略問題專家彭光謙介紹,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閱兵儀式,只是形式規模不同。比如歐洲國家閱兵頻繁但規模小,中國閱兵次數少但很有成效。
蘇聯時期,每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節這一天,紅場都會舉行閱兵。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葉利欽執政時曾一度中止。直到1995年決定恢復閱兵,時間改在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舉行。莫斯科大學教授斯科夫說,“盛大的閱兵式能向國民和世界傳達明確信息,對內增強凝聚力,對外彰顯國威”。斯科夫說,閱兵有一種神秘力量,能團結渙散的心靈。對于今年中國閱兵,他表示最關注中國將向世界展露何種氣質和威嚴,尤其是會有什么高精尖武器展示。
最近幾天,印度三軍儀仗隊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閱兵式排練。每年1月26日共和國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都要舉行盛大閱兵式。對印度人來說,這是展現
國力的重要時刻,以往閱兵中“烈火—3”導彈等先進武器的出場都能激發印度人的愛國熱情。在莫斯科大學進修的韓國學者諸成勛說,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10年才搞一次大閱兵顯得太少,太含蓄。“中國有必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能力”。
每年英國女王生日,1000多名英國士兵都會從白金漢宮前走過,接受女王檢閱。海軍官兵則會在離倫敦最近的樸茨茅斯港,站在甲板上向倫敦方向致敬。法國每年國慶通常都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閱兵,軍隊、憲兵、警察、消防員及軍校學生依次列方陣正步行進。不過,英法兩國的閱兵更多的是一種禮儀性儀式。
在華盛頓工作的尼卡拉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也不舉行大規模閱兵。最多就是在每年5月陣亡將士日,一些老兵會駕駛摩托車列隊在華盛頓主干道呼嘯而過,紀念他們陣亡的兄弟。尼卡拉說,她不理解其他國家為什么要搞閱兵。“這太不可思議了,太政治化,花費也太貴”。“美國用不著搞閱兵,伊拉克戰爭已經顯示了我們的實力”。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Kulacki)也對中國要搞大閱兵的消息做出點評。他認為,閱兵會給持有“中國威脅論”觀點的人一個攻擊中國的機會,特別是在奧巴馬上任初年,搞大規模閱兵恐怕會給奧巴馬一個不好的信號,不利于中美關系。
在日本,有人在網絡上發表極端言論,指責中國“借閱兵搞軍事大游行,是野蠻國家”。然而一名日本資深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對中國今年的閱兵很期待,想知道和10年前相比,中國軍事裝備有多大變化。他說,有報道稱中國政府考慮到金融危機影響,這次閱兵將從簡,“這很值得稱贊”。
“閱兵年”激勵國人向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先后經歷過自然災害、邊界爭端、社會平衡等一系列問題的考驗,走得相當不易。中國網絡上則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在逢8逢9的年份中國還會“流年不利”,“證據”則是中蘇珍寶島沖突、對越自衛反擊戰、天安門政治風波、美國炸我使館等事件都發生在逢9的年份。也有人持相反觀點,認為“中國解放”等同樣發生在逢9之年。無論是開拓還是迎接挑戰,都是中國成長壯大的關節點。2009年的中國已經空前強大,國慶閱兵的消息在年初如此迅速地傳播,說明它與中國國民的心態十分貼切。中國人期待這一年的經歷不同凡響。
“對于整個國家來說,閱兵的意義超出了軍隊的范疇”,彭光謙說,“我們國家以前在不少重大歷史關頭都進行過大閱兵,以此增強民族凝聚力”。“2008年中國經歷了大喜大悲。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魅力,大閱兵則將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國防現代化”。(環球時報駐外記者 溫燕 紀雙城 任彥 鄭潤宇 孫秀萍 環球時報記者 胡笳 雷志華 金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