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勢在必行
●應深入推進匯率形成市場化
●促進人民幣在亞洲的區域化
●苦練內功調整結構穩步推進
正如上世紀美國財政部部長康納利留給世人的至理名言——“我們的美元,你們的麻煩”一樣,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美元”和“金融危機”這兩個地地道道的“美國制造”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煩惱,更給世界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受困于以美元為主的2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同時作為美國第一債權國,中國外匯儲備在實質上被美國悄然“綁架”,考慮到中國外匯儲備投資安全問題,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
在當今信用貨幣制度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在廣義上可理解為人民幣的使用與美元、歐元以及日元一樣在國際上跨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充當國際經濟貿易的計價單位、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也即實現對內對外的充分自由兌換。其狹義則指人民幣對內實現充分自由兌換。從貨幣國際化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來看,人民幣匯率機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要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實質性的國際貨幣,就必須實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
理論而言,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首先第一階段便是本幣在一般國際經濟交易中被廣泛用來計價結算。而國務院不久前決定在上海等五個城市開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則意味著多年來一直停留在研究部署層面上的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雖然開展跨境貿易結算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但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在貿易中采取人民幣作結算貨幣是避免匯率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此舉可幫助出口企業避免國際市場匯率劇烈波動,對于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貿關系發展,規避匯率風險,改善貿易條件,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人民幣在更大范圍內作為交易和計價貨幣,開啟了其區域化進程,并為今后的國際化奠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至今,中國不僅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深入,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密切。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在與這些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人民幣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已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種種跡象表明,人民幣逐步走出國門成為硬通貨。
人民幣要實現區域化,就要立足于亞洲,走出國門,走向亞洲,才能走向世界。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以及與中國現今的經濟實力對比情況來看,人民幣在亞洲的區域化必將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漸進過程,也是人民幣是否能夠成為亞洲主導貨幣,進而真正成為國際貨幣多極化體系中其中一極的關鍵階段。
除了中國人民銀行與別國和地區簽訂的雙方本幣互換協議外,人民幣要實現在亞洲的區域化,中國還應以東盟10+3為背景,提高人民幣在東亞的影響力,積極穩妥參與并主導在亞洲的經貿合作,尤其是貨幣合作,逐步提高人民幣在區域貿易中的份額,并逐步滲透到區域投資領域。同時,還應充分發揮亞洲外匯儲備基金的作用,創建亞洲貨幣基金,并逐步提升人民幣在亞洲外匯儲備基金中的影響力和權重,使之逐漸成為亞洲貨幣基金中的主導貨幣,待時機成熟時,實現亞洲貨幣一體化,使人民幣逐步完全替代亞洲貨幣基金貨幣區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真正實現人民幣亞洲化。
當然,在現存國際貨幣體系以及美元依然占據霸主地位的國際市場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并非一日之功便可造就,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必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它必將是一個需要我們上下積極求索的漫長過程,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苦練內功,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調整經濟結構,完成經濟轉型,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國際化融合,實現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 胡俞越 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