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世界矚目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也關注中國的政治發展模式。提出“軟實力”概念的著名學者約瑟夫·奈這樣評價:“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僅使發展中國家獲益巨大,中國的特殊發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發達國家稱為可效仿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將來,中國倡導的民主價值觀、社會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
對于中國來說,“中國模式”的這種影響力固然讓人自豪,而它取得的進步更令人欣慰。經濟與政治總是相互作用,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步相伴隨、相適應,中國經濟建設就很難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
60年間,這種進步在人民群眾的感受中更為真切。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民主形式的堅持和完善,到政府決策民主的穩步推進,都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著廣泛深刻的影響。而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參與公共決策與公共管理,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實行監督,則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顯著變化。
在今天的許多領域,投票制度、選舉制度、聽證制度、政務公開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民主的實現途徑不斷增多,制度化的渠道不斷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擴大,參與熱情也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圍繞擴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我國不斷推進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正是在這種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內涵不斷豐富,民主的價值和意義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不斷得到實現。
作為政治文明發展的一種標志,法治成為中國人民的殷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而在法治精神的弘揚中,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堅持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進,司法為民深入實施,人民民主權利的法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日益形成。這充分表明,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在全社會的共同實踐中正一步一步化為現實。
“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當代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國定將實現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這種亞洲‘社會主義民主’所涉及的是史無前例地繼續思考,不是抽象的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德國《新德意報》一篇文章這樣說。有學者也感慨:“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恰恰是沒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作為現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民主在各國民眾的不同探索實踐中變得十分豐富。有多少種民主實踐,就有多少種民主形式。無論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民主模式,還是西方的民主模式,包括“三權分立”、多黨制等等,都只是民主的不同形式。
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民主的發展是有條件的。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必須與其基本國情相適應,與國家發展階段相適合。如果不適合,再好的模式照搬過來也會“水土不服”。許多國家的歷史告訴我們,發展民主只能走自己的道路。那種脫離本國實際,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盲目照搬別國模式,搞西方多黨制和“三權分立”,不但實現不了發展民主的愿望,反而會給人民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損失甚至災難。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合乎中國國情,順應人民意愿,切合時代潮流。作為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大國,盡管中國民主政治還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但中國人民深深懂得,只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在汲取人類優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始終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