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擴大內需”成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內容(資料圖)
中國網2月21日訊 (記者張少雷 姚慧婷) 春節后頻曝的“用工荒”讓中國產業的升級轉型備受關注。在進入“經濟結構調整關鍵之年”的2012年后,中國高層已數次提到“擴大內需”,強調其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內容,因此,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勢必將成為各方熱議與建言獻策的熱點話題。
經濟結構調整進入關鍵年 “用工荒”或推動中國轉型
據新華網報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年均約10%的增速,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與環境代價。通過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已成當務之急。對于2012年的中國經濟形勢,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接受采訪時表示,2012年經濟真正的壓力既不在速度也不在物價。他認為,今年物價和經濟增速會雙雙回落,但不超出國家宏觀調控預期范圍,經濟潛在增長速度仍在8%~9%左右,真正挑戰在于調結構能不能邁出實質性步伐。
他還進一步表示,“現在有人預測2013年的經濟增速有可能降到7%~8%,我想即使真的如此,那也是調結構、轉方式需要付出的代價。但我相信,經過這一輪調整,中國經濟仍會沿著平穩較快的發展軌道前行。”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中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化,經濟布局的調整等因素,一年一度的“用工荒”日漸成為常態化。據近期一項針對18省市農民工流向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已由“單向度輸出”轉變為“多向度流動”;招工難正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
經濟學家馬光遠分析,盡管“用工荒”已經存在10年之久,但在農民工的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當下的“用工荒”絕非權利缺失情況下無意識的抗爭,更非一個短期的博弈,而將會是長期性和制度性的經濟事件。這種“用工荒”事實上成為倒逼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最有希望的最重要的自發性力量。
馬光遠認為,自發的,結構性的“用工荒”能真正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利益格局的重整。他表示,在此之前,盡管學界、業界都在呼吁中國發展模式的轉型,呼吁推動中國產業的升級,但事實上,由于路徑的依賴和各地投機取巧,乃至于忽略農民工基本訴求的僥幸心理,東部的產業升級并沒有取得明顯的進步。
多重有利因素顯現制造業迎來戰略轉型期
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的復雜以及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不少人士開始對未來經濟硬著陸風險感到擔憂。2011年中國全年GDP增速為9.2%,雖然四季度有所回落,而且市場以及專家也普遍預期今年的增速將回落到8.5%的水平,但中國的經濟增速依然處于較理想的位置。因此,在經濟增速略有回落的情況下,如果利用好倒逼經濟轉型時機,則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2011年傳統“三駕馬車”中投資和消費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速度仍將處較高水平,預計名義增長率將達到24.5%左右。房地產調控受中央高層鞏固調控成果“指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價格環比全部停漲。因此,就多種因素來看,目前而言,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迎來最好時機。
另外,近期發布的《德勤2011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總體基于低成本的戰略發展起來,但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全球資源價格的上漲,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不斷降低,中國制造業將迎來產業戰略轉型期。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遠未散去,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展望今年的全國“兩會”,宏觀調控如何“把脈”經濟運行態勢?國民經濟發展輪廓如何在“陰霾”中清晰顯現?值得期待。(中國網財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