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郊結合部農村里做蜂窩煤農民工的孩子 肖恩
輾轉·選擇
流動人口學生學籍管理成難題
江蘇省常州市。
記者前往常州市藍天實驗學校采訪,乘車途經常州火車站北面一片即將拆遷的低矮平房,車子剛剛駛過與鐵軌交叉的道口,眼前突現兩扇鏤花大鐵門,透過院門望見里面大樹參天,樓舍掩映,與院外街巷的破敗雜亂形成鮮明的對比。
司機老董說,這里曾是他的母校,30年前是一所鐵路子弟學校,當年很牛氣,如今卻成了外來子弟學校。
走進教學辦公樓二層的接待室,有著16年執教生涯的副校長許曉曙告訴記者,2001年這所學校收歸市教育局,成為直屬市教育局的一所公辦完全小學,專門接收外來人口子女。她4年前調到這所學校任職,目前這所學校1至6年級共有17個教學班,626名學生,教職工49人。
盡管市教育局對這所學校投入很大,要求教學條件和水平達到城市同等水平;盡管市教育局對學生流失有著嚴格的規定,但該校學生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如下事件時有發生———學生突然不來上課,家長不與校方辦理任何相關手續舉家遷走,又由于這些家長沒有固定電話、手機號碼經常更換或停機、租住地方經常更換,教師無從知曉學生到底去了哪里。經常搬遷的情況在全校學生中約占到三分之一。
對學生學籍的管理是校方最大的難題,許曉曙深有感慨地說,導致學生全家不辭而別的原因很復雜,多種多樣。比如:家長在這里掙不出養家的錢;房租提高后無力支付;別處有更好的收入等等。
子女·就學
孩子讀不上書哪個家長不著急
浙江省平湖市。
車經林埭鎮,見路邊一處建筑工地有幾十名工人在忙碌。記者下車進入工地采訪。
正在搬運鋼筋的四川民工趙仕艷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孩子,老大是男孩,在當地公辦學校讀四年級,兒子的學習成績不比當地孩子差,經常受到老師夸獎,他這個當爸爸的滿心歡喜。將來兒子能在本地念初中,當然比在家鄉的學校要好,“這里教育質量高嘛!”
安徽人周成明,7年前投資30萬元,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張鎮村公辦小學原址上創辦了民辦小學,專門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讀書。提起辦學動機,周成明感慨道,“大家都是出來打工的,自己的孩子讀不上書,哪個家長不著急啊!”
洛社鎮張鎮村在惠山區最西面,臨近常州市地界,這里聚集著眾多的外來務工經商人員。
陪同記者到張鎮小學采訪的惠山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繆金興,向記者提供了全區今年9月開學后的統計數字:全區小學生34258人,其中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有32174人,2064人在民辦小學學習;全區初中生17350人,全部在公辦學校學習,其中外來人口子弟為3721人。
繆金興說,“要保證每個適齡兒童的入學機會,公辦學校已經無法包辦,只有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教育部門加強管理監督?!?/p>
2001年8月,周成明打報告申請辦學,經區教育局驗收合格,一所全日制的完全小學專門面向外來人口招收學生,同年9月這所學校開課學習,第一批入校學生就達300多人。
張鎮小學校長邵乃祥來自江蘇鹽城,他向記者介紹說,目前這所小學有16個班,1至6年級共有學生816名。學生來自全國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個少數民族。
辦學兩年后,張鎮小學的第一屆小學生畢業,面臨升入初中,這曾經最讓邵乃祥緊張,如果自己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水平無法與本地公辦學校相比,哪還有打工家長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里來讀書?
“在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學生的質量一年比一年好,2004年和2005年的畢業生已經與當地公辦學校的學生水平相差不多了。”邵乃祥這樣講。
沖擊·憂慮
教育資源趕不上人口急劇變化
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長丁偉明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有著強烈的感受:“盡管我們在力求讓流動人口子女與城里孩子享受到同等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比如統一教材、教研、考試、學習管理、教師編制、考核評價,納入一體化管理,但教育資源遠遠趕不上人口的急劇變化,難以滿足社會教育公平的需求?!?/p>
浙江省近年來對流動人口的調查結果顯示:流動人口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以前男勞動力單獨外出,現在夫妻同時外出務工并攜子女外出,流動人口家庭化趨勢明顯。
慈溪市教育局進行的專門調研證實:隨著幾次暫住人口流動高峰的到來,隨父母來慈溪的流動人口子女人數急劇膨脹,依靠公辦學校的吸納已經無法承受其就學要求。
“教育是對未來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人類通過教育把對孩子的積極影響變成人類資源的優勢。即便是那些身處社會最底層的人們,把未來生活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愿望同樣迫切、強烈?!?/p>
丁偉明擔憂的是:“對未來流動人口的走勢,我們沒底,我們沒有能力預測,僅希望目前的人口數據基本穩定,增長速度不要太快,以便區域保持的教育形態相對穩定?!?/p>
“近年來持續增長的外來人口,對當地教育的影響沖擊最大?!?/p>
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繆金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在流動人口近年來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學校的硬件設施跟不上變化需要,學校原有的優質教育受到“稀釋”。
他以在校班級人數為例,“從前小學每班學生35至38人,目前每個班都無法減少到45人以下。由于外來學生的大量增加,本地一些學生家長出于對自己孩子就讀學校教育質量的憂慮,不惜重新擇校,甚至花錢把孩子送進市中心學校就讀,而在這種態勢下,城郊結合部的學校首當其沖?!?/p>
繆金興承認,面對外來人口子女就讀問題,教育部門陷入兩難境地:一是不斷增多的外來人口適齡子女入學,對流入地公共教學資源釀就了緊缺狀態;一是怕估計過頭,盲目投入可能因未來生源不足而閑置造成浪費,而人口流動的規律性并非容易把握。
“一所好學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其財力、人力、環境、硬件非多年苦心經營而不可?!笨娊鹋d如是說。
記者在江蘇省江陰市周莊鎮采訪時,副鎮長何玉林的一番話發人深?。骸傲鲃尤丝诘牡谝淮谴蚱闯鰜淼?,他們不惜氣力肯吃苦,一天12小時做工都不肯休息,但微薄的收入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生活狀況,拼死拼活地勞作使得父母沒有時間管教子女。第二代面對的是城市誘惑,看到的是同齡城市孩子的幸福。同在學校學習,城市孩子的優越感大大壓抑了流動人口子女的心靈。為什么流動人口的第二代里違法犯罪有增多的趨勢?熟悉城市生活的他們,回到老家已經拒絕那里的生活,而這邊的城市生活卻又很難融入,巨大的失落感讓這些邊緣化的孩子們無法面對,而他們又不愿像父母那樣拼命勞作,這是特別讓人憂慮的!”(本報記者 杜萌 張亦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