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汶川地震千日記:災區民眾3年后從傷痛走向新生

2011年05月10日09:3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汶川地震 地震斷裂帶 災區 5·12

樣板城

2010年6月2日—5日

四川省北川、青川等地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胡雪琴

北川新縣城已經能看出重建后的概貌了。

作為災區中唯一異地重建的新縣城,北川要成為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樣板。新縣城起點高,規劃新。高樓林立,道路寬廣,特別是新建的中小學校舍,幾乎令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中小學校都相形見絀。在樓房頂部或者道路上空醒目處,不時看到有表達感謝援建者的大幅標語或者橫幅。

“到今年9月份,這個城市的基本框架、基本功能和基本形象會完全實現。”北川縣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北川援建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系統工程,時間短,任務重。目前,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們還是停一停,開展了一系列‘回頭看’。規劃設計回頭看,項目需求回頭看……”

與北川漂亮的新縣城相比,青川縣城的重建步伐顯得稍微滯后。在記者休息的賓館后面,就有一棟在建的樓房,腳手架上的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不少群眾還住在臨時板房中,生活有些艱難。

“有些老百姓已經搬了七八次臨時住所。他們雖然是最終的受益者,但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青川縣委副書記羅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有些業已重建完畢的青川農村顯得非常美麗。一棟棟整齊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延伸到農戶門前溫馨的水泥小道,而每個農戶院落哪怕只有一個小小三角的空地都種上了各色花草,養眼養心。

青川縣經濟和商務局局長徐富榮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災區人民的欣喜,“災后重建的城市建設將比震前提前了20年甚至50年。幸存者是幸福的”。

農家樂

2010年9月25日—30日

四川都江堰市、彭州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張璐晶

對經歷過那場地震的人來說,死亡一點也不陌生。在一個個這一秒與下一秒的故事中,地震帶給人們的影響已經像季節更替一般自然地滲透在人們的言行中,不易察覺又隱隱作痛。

40歲土生土長的都江堰人黃楊有著四川人慣有的熱情。在從四川成都前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上,當得知我是記者,此行的目的是去做震后恢復重建的報道后,他激動的嗓門又高了一個八度。

他告訴我,兩年前,地震剛發生的那些天,他也拉過兩個從北京來的女記者,當時很多路都不通了,在他的桑塔納過不去的地方,那兩個女記者就下車徒步向重災區挺進了。

“不知她們后來怎么樣了?”老黃像是問我,又像是自問。停了幾秒后,他突然扭過頭來對我說“咱得好好活著”,然后,又目不轉睛地看著前方的道路行駛。

在彭州市小魚洞鎮的小魚洞斷裂大橋遺址,我見到了仍在板房中堅守的書記程勇,此時鎮上的學校、醫院、居民住房、活動室等都已基本重建完畢。在他的領路下我見到了太子村村民黃德明。

和有些害羞的村民相比,黃德明顯然是“見過世面”的人。他和我握手的時候,也遞上了剛印好的簇新的彩色名片。名片的背景是青山綠水間的農家院,左邊有一輛鮮紅的法拉利跑車,上面寫著“新紅農家樂:環境優美,衛生舒適”幾個大字。

黃德明介紹,他家現在的這幢新樓,包括裝修成本一共18萬元。除政府的補貼外,他貸了4萬元的款辦起了農家樂。

對于如何招攬客源,采用何種宣傳手段。黃德明表示目前接待的客人主要是成都附近的居民,而且“基本上都是自己找上門來的”。對于這種“口耳相傳”的模式是否可以長久的持續,且如何面對“遍地開花”的農家樂競爭?稍頓了一下的黃德明顯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想,這是因為他急于從災難中振作。

跨步

2011年4月25日—28日

四川省德陽市、阿壩自治州、都江堰市、綿陽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鳳桃

2011年5月12日,這一天,不僅僅是緬懷汶川遇難人民和抗震英雄的日子,也是災區重建完成的日子。

這不僅僅是重建,而是新生。三年后,災區呈現出一種比地震前更蓬勃的生機,重建開拓了災區經濟發展的全新面貌。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災難帶給了他們傷痛,也給予他們在經濟上修復和崛起的能力。在玄郎村,我們看到失去家庭頂梁柱的女人勇敢地站了起來,在有著優美山鄉風光和漂亮村舍的路邊開起了小酒家;在水磨鎮,我們看到大多數的居民已經在羌文化濃郁的旅游小鎮中開起了商店;在石椅村,我們看到曾經開農家樂的村民在倒塌房屋上蓋了更大的酒店,成立了公司,還邀請了職業經理人來打理,開始了現代公司化管理。

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是如此。東汽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不僅完成了廠區的建設,而且還完成了產業的升級,在原有的水電、火電設備基礎上優化了風電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完成了結構調整。2010年,東汽已經完成233億產值,超過了震前水平。

重建中四川災區自然生態價值也得到最大的發揮。在水磨鎮,重工業慢慢遷出,未來這里將打造一個羌文化的旅游小鎮。在這里,我們看到山坡上成片羌寨風格的建筑,而每天這里就有四五千名客人前來游覽。水磨鎮副鎮長告訴我們,可以這樣說,重建后小鎮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這里的基礎設施建設至少提前了20年。

四川省黨建期刊集團的總編輯王全程參與了震后重建的過程。他說,改變最大的是人們的觀念。很多老百姓原來是住在環境和基礎設施簡陋的農舍,分散在山坡上,現在他們住在新農村的社區,現代化的水電氣設施和管理讓他們感受到了更現代文明的生活,而他們的觀念也越來越開放……

一切都這么快,一切都是欣喜和感動。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