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專家釋疑
長江大旱非三峽蓄水誘發
在互聯網上,網民提出“三峽誘發干旱論”,稱三峽工程是造成今年長江中下游罕見大旱的罪魁禍首。北京網友“牛村長”說:“高峽平白無故地出了個平湖,把本該流向下游的水都攔了。氣候不受影響才怪!”
這不是公眾第一次因極端氣候而關注和質疑三峽工程。近年來,中國頻現異常氣候,西南大旱、重慶酷熱、兩湖流域暴雨等,三峽時常成為矛頭所指。
針對“三峽誘發干旱論”,專家學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支撐這種說法。
大壩對氣候影響很微弱
長期監測三峽對氣候影響狀況的湖北省氣象局武漢區域氣候中心主任劉敏介紹,“本次旱情是一種周期性的氣候現象,主要是受到大氣環流影響。從監測的數據看,大壩建設前建設后對區域氣溫、濕度的影響也非常微弱。”劉敏說。據介紹,《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三峽水庫形成后的氣候問題作了科學分析,基本結論是:三峽建庫后,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溫度、濕度、風和霧的影響范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
若沒有三峽干旱會加劇
24日,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對“三峽誘發干旱論”作出回應。他說:“不能一遇到極端氣候就怪罪三峽工程。恰恰相反,若沒有三峽工程,長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將會加劇。”
據鄭守仁介紹,按照設計,三峽水庫在每年長江汛末開始蓄水,并在接下來的枯水期釋放存水為長江中下游補水。“今年1月至今,三峽水庫釋放的來水比長江天然的徑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發生嚴重旱情時,水庫按照8000至1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來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據了解,三峽水庫5月20日應國家防總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補水3億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三峽水庫25日起繼續調高下泄流量。6月10日前按日均1.1萬至1.2萬立方米每秒進行控泄。
評價三峽工程要客觀
面對社會公眾的質疑,負責三峽工程運行管理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對三峽工程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
曹廣晶說:“三峽工程對自然的影響不等于破壞,我們完全可以在有三峽工程這個新的條件下,進行生態設計,構造新的生態系統。對待三峽工程既要全面客觀評價,又要看大局。……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關鍵是利弊權衡。現在出現的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對待,但若是因此而否定三峽工程,那就錯了。”據新華社
■旱情動態
石臼湖:全湖干涸見底
石臼湖是溧水縣、高淳縣和安徽省當涂縣三縣間的界湖,又名北湖。而如今,面積達207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已經干涸見底。
溧水縣水務局副主任葛元見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全縣降水只有往年同期的三成,包括石臼湖等湖泊已經干涸。全縣40萬畝農作物受旱,5萬畝魚塘有4萬畝面臨干涸,全縣4萬多人飲水難。
洪澤湖:已接近死水位
截至25日8時,我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平均水位為12.14米,已接近死水位。
淮河今年以來基本上一直斷流,沂沭泗河長期斷流。在最新的水情報表上,洪澤湖總入湖流量為0,總出湖流量為114立方米/秒,這使洪澤湖在老子山等四個站點水位下降0.02-0.0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