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化德縣“三三制”城鄉統籌扶貧模式

發布時間: 2014-10-14 17:04:18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扶貧辦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化德縣 三三制 城鄉統籌 扶貧 模式

三、“三三制”扶貧模式的啟示與借鑒價值

化德縣自2006年實施“三三制”城鄉統籌扶貧模式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一把抓”;堅持不折騰、不動搖,一張藍圖繪到底,三屆班子一屆接著一屆干,干出了明顯成效。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為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加快了農村現代化進程,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了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增收,探尋了扶貧對象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的有效途徑。其經驗和做法具有一定借鑒價值,它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一)貧困地區的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如何實現有機結合,“三三制”扶貧模式提供了實現這一有機結合的具體途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基本思路是“區域發展帶動扶貧攻堅,扶貧攻堅促進區域發展”。但是,對于每個地區、每個重點縣來說,如何在具體實踐中落實這一思路,做到兩者不可偏廢,實現有機結合?化德縣本著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提出“三個轉移、三個集中”,就是一種有效途徑。這一途徑把扶貧開發到村到戶與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與推進重點縣“三化兩建設”(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了扶貧開發綜合效益。

(二)如何應對農村空心化現象,建立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三三制”扶貧模式提供了建立這一工作機制的重要抓手。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的非農化轉移,使得農村常住人口快速減少。農村人口的減少,一方面,減少了土地單位面積人口承載量,緩解了農村人地矛盾、人水矛盾,為農村土地的集約化、機械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快速減少,農村人才外流,極大制約了農村社會事業、文化教育、公共管理服務、產業發展的提升,致使大量的村莊凋敝、破落,使得包括農村人口的老齡化、農村村莊的空廢化、農村社會事業空殼化在內的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如何順應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趨勢,應對農村空心化現象,建立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這是當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又一新的重大課題。化德縣作為“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重點縣,所提出的“三個轉移、三個集中”,就是積極應對農村空心化現象,建立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工作機制的一個綜合性抓手。這一抓手把片為重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到村(以整治貧困“空心村”、“老齡村”和中心村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整村推進)、扶貧到戶(促進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了 “一舉三得”的效果。

(三)如何結合本地實際實行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三三制”扶貧模式提供了實行這一有效銜接的具體操作方式。化德縣提出“三個轉移、三個集中”分類分流扶貧模式, 實行就業扶貧、開發扶貧和保障扶貧并舉,主要針對的是農村兩類貧困人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和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一部分轉移進城就業,集中從事二、三產業,一部分轉移到中心村,集中從事現代農牧業開發;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轉移到中心村互助幸福院,實行集中互助供養,保障基本生活。“三個轉移、三個集中”將“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落到了實處。目前,化德縣按內蒙古自治區新的扶貧標準,全縣共有5.6萬農村貧困人口。化德縣制定規劃,今后幾年全力實施 “532”扶貧攻堅工程:將50%貧困人口轉移進城,30%轉移中心村從事現代農牧業開發,20%集中到互助幸福院供養,從而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標。

(四)如何以縣為單位按照“大扶貧”思路實現扶貧資源的有效整合,“三三制”扶貧模式提供了實現這一有效整合的統籌平臺。在現行公共資源多部門管理體制下,以縣為單位進行扶貧公共資源的整合,需要有一個“大扶貧”工作平臺或項目平臺。化德縣的“三三制”就是一個“大扶貧”工作平臺,縣委、縣政府通過實施“三三制”項目,如中心村建設、設施農業、機井灌溉、移民定居、互助幸福院等項目,把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等資源動員起來、整合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事,較好解決了項目資金短缺和分散使用問題,取得了良好效果。如該縣在推進白音特拉鄉農場村中心村建設時,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業、農發基金、扶貧、財政一事一議、交通、林業等資金3751萬元,建起日光溫室大棚300座,4000平方米智能溫室一座,2000平方米恒溫庫一座,形成蔬菜育苗、種植、加工、貯運、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蔬菜生產基地,帶動本村或周邊村300多低收入農戶從事蔬菜種植,戶均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