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歲 黃菊簡歷 -本周大盤下挫 700個股跌停 階段調整展開 股市市值一周減少5%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遭尷尬 實際操作難 新<破產法>細則待出臺 -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 全文 負責人答問  -無錫宣布恢復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費半價 水危機誰最該反思  -中國擬5年內建工資集體協商機制 廣州指令性調控壟斷企業工資  -36個大中城市肉價大幅大漲 民政部:確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響  -勞動保障部擬補8千億養老保險空賬 -商務部:外資并購僅占我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 逾4成順差源于虛報  -石油商業儲備發端 中石化奏第一響 核電"十一五"將實現三大任務
生態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26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節選)

環境社會學家的生態現代化研究,生態制度和觀念的變化是研究重點。在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生態效率和結構的變化,必然伴隨生態制度和觀念的變遷。有些時候,它們是基本同步的,但更多時候它們是不同步的。沒有生態制度和觀念的演變,就沒有全面的生態現代化。

根據制度經濟學家的觀點(諾思 1999),制度是規范人類行為的規章、程序、倫理道德和習俗的集合。在本期報告里,生態制度和觀念,指現代化過程中與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關的各種制度和觀念,包括法律、規定、文化規范、倫理道德和社會習俗等。生態制度和觀念的變遷是非常復雜的,發生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時空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的生態制度與觀念的變遷,也可以是不同步的。本章第一節關于文明時間的分析,為生態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框架。

1、生態制度的時序分析

在很大程度上,人類活動的實質是改變物質和信息。物質是自然環境的物理要素,信息是關于自然環境的信號和知識。隨著知識的積累,人類逐步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動關系,當這種關系成為人類知識的組成部分,并被有關成員所遵循和傳遞的時候,生態制度就誕生了。所以說,生態制度的演變,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關于生態和環境制度演變的學術研究,仍然十分缺乏。目前,我們的認識還十分有限。下面根據十分有限的資料,簡要介紹生態制度的歷史沿革。

(1)生態制度的歷史演變

從人類誕生到20世紀末,人類文明先后出現了三種基本形態,它們是原始文化、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目前,人類文明的發展前沿已經進入知識文明階段。知識文明是一種新文明,它既包括文明的知識革命,也包括文明的生態轉型,或者說生態文明的崛起。當然,這種新文明仍處在生長發育之中,它的美麗面紗要到21世紀末才能全部揭開。

很顯然,在文明進程的不同階段,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是不同的,利用和消費的自然資源也不同,產生的生態和環境問題的性質、規模和后果也是不同的,關于生態和環境的知識和認識也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生態和環境制度(表1-29)。由于缺少系統的理論和歷史研究,我們對不同文明階段的生態和環境制度的認識還很不夠。希望有更多的學者關注這個問題,尋求和揭示文明興衰的生態原因和歷史啟示。

表1-29 人類文明史上生態制度的代表性特征(舉例)

文明時間

原始文化時代

農業文明時代

工業文明時代

知識文明時代

歷史時間

人類誕生至

公元前4000

公元前4000年至

公元1763

公元1763年至

1970

1970年至

2100

生產方式

集體狩獵采集

農業手工生產

工業化大生產

知識化和綠色化生產

生活模式

狩獵采集、遷徙

游牧、農耕定居

工業化城市生活、流動

全球化信息生活、流動

資源利用

野生動植物

土地、森林、水等

土地、礦產、生物資源等

自然資源、信息和知識等

資源消費

食物、木材、水等

糧食、木材、水等

能源、生物、工業原料等

自然資源、知識和信息等

生態問題

自然災害

土地和森林退化

環境污染、資源退化等

全球變化、生態安全等

資源制度

自由獲取

私有、國家所有

資源市場、公共物品

資源和環境的資產化

環境制度

水利制度等

城市和工業環境制度

國內和國際環境制度

生態制度

保護森林等

國家保護區和公園

保護區制度、國際公約

極端后果

原始部落的毀滅

古代文明的崩潰

局部重大傷亡和損失

全球性生態災難

注:每個時代又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也是不同的。本表內容是舉例性的,而不是完備的分析。

(2)現代生態制度的變遷

雖然環境問題是一個古老問題,但是,環境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是工業革命期間的事情;環境問題引發全球關注是20世紀70年代。關于環境的法規和制度,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時期。例如,工業革命的先行國家——英國,在19世紀初就開始環境立法(表1-30)。19世紀以來,生態和環境制度的變化,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表1-31)。特別是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世界環境法律體系出現了兩個趨勢(艾倫比 2005):第一是環境法規數量和國際環境協議也大量增加(圖1-44、圖1-45);第二是各種環保主義的“非政府組織(NGOS)”的成長,它們已成為國際環保的實際力量。發達國家的環境制度已經趨向成熟(表1-32)。

2、生態觀念的時序分析

生態觀念的變化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是學術思想層面——生態思想的變遷;其二是社會規范層面——生態倫理的變化;其三是國家政策層面——生態制度的變化。上面已經討論了生態制度,生態和環境倫理需專門研究(賈丁斯 2002),下面討論生態思想的演變。

(1)生態思想的歷史演變

生態思想的歷史演變,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次來表述。第一是生態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是社會生態意識的變化。前者是一門學科的演變,后者更多是生態哲學的變遷。

生態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歷史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張金屯主編 2002):生態學的知識積累時期(17世紀以前)、生態學理論建立時期(17~19世紀)、生態學理論大發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前)和現代生態學理論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

生態意識的變遷,與人類文明進程和生產活動緊密相關(表1-33),需要分時期的表述。

表1-33 人類文明史上的生態思想的演化

文明時代

原始文化時代

農業文明時代

工業文明時代

知識文明時代

歷史時間

人類誕生至

公元前4000

公元前4000年至

公元1763

公元1763年至

1970

1970年至

2100

文明進步

無文字、無國家

社會化、遷徙

文明化、國家化

農業化、定居化

工業化、城市化

民主化、流動化

知識化、信息化

綠色化、全球化

生態活動

自然崇拜

開發土地、砍伐森林

興修水利、草原游牧

開發自然、改造自然

改變環境、污染防止

守護自然、管理環境

環境評價、生態建設

生態問題

自然災害

生存競爭

土地退化、食物短缺

自然災害、流行疾病

環境污染、生態退化

環境災害、自然災害

全球變化、技術安全

資源安全、生態安全

生態意識

崇拜自然

敬畏自然、適應自然

征服自然、保護自然

回歸自然、守護自然

生態理論

自然論、氣候論

天人合一等

生態學、環境社會學等

生態經濟、生態社會

生態現代化等

生態特征

原始自然

農田化、森林減少

局部土地退化

環境污染、森林減少

局部資源和環境退化

生態運動、綠色化

生態化、互利共生

在原始文化時代,野生動植物和氣候,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需要與其他動物競爭,同時對大自然的認識非常有限。自然崇拜,就成為原始部落的基本觀念。

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活動依賴于土地和氣候。原始農業,基本是一種自然農業,部分地區是灌溉農業。農業產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土壤條件和天氣,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自然災害和傳染疾病的流行,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除了伐木開荒、修建水利和防洪設施外,人類的基本觀念是順應自然,做到“天人合一”。造福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50年(約2250年前),可謂農業文明時代的一個偉大生態工程。

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大發展,自然的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生產活動需要自然資源,但又不依賴于生活所在地的自然資源。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人們肆意開發自然資源,隨意排放工業垃圾,大規模改造自然結構。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里,似乎一夜之間,人類從大自然的子民,變成大自然的主人。向大自然殖民,向大自然索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勝天、天隨人愿等觀念,成為流行觀念。盡管在物質利益至上的工業文明時代,也有一些具有遠見的思想家,在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例如,《塞爾波恩的自然史》(懷特 1789)、《瓦爾登湖》(梭羅1854)、《人和自然》(Marsh 1864)和《人與地球》(Shaler 1910)等。這些思想觀念,或者成為人類生態學的養分,或者成為生態運動的思想源泉。

在知識文明時代,人類開始全面反省人與自然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等生態問題,先后進入人們的視線,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地球變成不適合人類住居的星球,那么,人類將成為宇宙的流浪者。如果在地球生態毀滅前沒有掌握移民宇宙的技術,那么,人類將徹底毀滅。于是,環保主義、生態主義、自然主義、反工業化、反生產力等帶有濃厚生態意識的思潮,開始在社會上流行。新的生態觀念大量涌現,例如,環境社會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社會學、生態經濟學、工業生態學、代謝理論、生物多樣性、動物權利、穩態經濟、可持續發展、風險社會、反思現代性、生態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等;在未來,新的觀念還會不斷產生。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協同進化,回歸自然、守護自然、互利共生等生態意識,逐步贏得大眾的支持。

(2)現代生態觀念的變遷

在過去的100年里,環境和生態意識、環境和生態改革、生態重建和生態轉型,逐步成為世界潮流(表1-34)。但是,現代環境和生態觀念的崛起,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現象。從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到生態轉型,無疑代表了現代生態觀念變化的主方向。

表1-34 環境意識和環境改革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

開始時間

1900

1970

20世紀80年代后期

核心意識

自然保護

增長極限

全球變化

關注焦點

自然和瀕危物種保護

增長和開采的最小化

可持續發展

地理范圍

工業化國家

工業化國家

全世界

主要結果

保護區和瀕危物種保護

國家環保署、環境立法、環保NGOS

關于生產和消費的現代制度的生態改革

關于環境的主要社會理論

非工業化、新馬克思主義

生態現代化

資料來源:Mol 2001。

3、簡短的小結

現代化過程的生態響應和生態轉型,大約有300年歷史。但是,全球的環境管理和生態轉型,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世界現象。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國家的認識不同,行為不同,結果也不同。國家模式的生態轉型、人類社會的生態公平,將是無法回避的兩大挑戰。(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西氣東輸首批氣田建成 可供氣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兒童節關注2000萬留守兒童:發展之路遭遇體制障礙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