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
葉恒強、姚駿恩、朱靜和張澤院士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中撰寫文章“加強物質結構研究設備科學技術平臺建設”。
文章首先闡明了物質結構研究設備的重要性;其次,以電子顯微鏡的發展為例說明我國物質結構研究設備研制的突破性進展。文章接著指出,物質結構研究設備研制在我國嚴重滯后。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令世人矚目。過去的發展較多依賴資金、市場及外來技術。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定義為技術引進費占研發經費加技術引進費之和的百分比,尚不含專利購買費)超過百分之五十,離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低于30%)尚遠。這種狀況同樣反映在科學儀器的研發上。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總量增長主要是靠對固定資產的投入達成的。而在固定資產投入中,40%用于設備投入。這其中又有60%是依靠進口的。設備當中的科學儀器情況尤為嚴重。中檔儀器有70%靠進口,高檔儀器幾乎100%靠進口。以分析檢測儀器為例,近年來我國的銷售份額僅占全球銷售額的0.3%,而且絕大部分為中低檔產品,技術密集的高端儀器裝備,如色譜-質譜儀、核磁共振波譜儀、等離子體質譜儀、電子能譜儀、透射和掃描電鏡、自動生化分析儀和核酸測序儀等則全部依靠進口;進口分析儀器總額從2001年的9億美元猛增到2003年的16.13億美元,據保守統計2004年已突破20億美元,且每年仍以約30%的高速度繼續增高。據海關的統計資料,我國進口的七種主要分析測試儀器(色譜儀、分光儀、核磁共振、質譜儀、電子顯微鏡、精密天平等)的進口額從2000年的1.7億美元四年中飆升到2004年的6.9億美元。
長期以來,有一種看法把科學儀器僅看成是對科學研究的后勤保障和科研條件的支持。現在應該改變這種觀念,科學儀器不僅是科研后勤保障,科學儀器的創新已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和創新成就的重要體現形式。
最后提出了5點意見和建議,包括面對機遇,我國不應坐失良機;強化儀器設備基礎設施的平臺建設;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化基地;鼓勵相關技術與理論的基礎研究,支持新技術研究;重視人才培養。(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7科學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