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編碼基因的功能、調控與雙色網絡
——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研究與思考
(節選)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吳濤、何順民與研究員陳潤生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中撰寫文章“非編碼基因的功能、調控與雙色網絡——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研究與思考”,重點介紹了RNA干涉現象以一種非常明確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達,小RNA對于基因表達的調控、對病毒感染的防護、控制跳躍基因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幾年,除了小RNA之外,多種非編碼RNA被發現有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它們同蛋白質一樣,是生物網絡的基本元素。
文章指出,《科學》周刊2001、2002、2003、2004連續4年將“非編碼RNA”等評選為年度全球科學十大進展,2002年更將其作為進展的第一位。而且,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2006年10月2日宣布,將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名美國科學家安德魯?菲爾(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以表彰他們發現了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 RNAi)現象。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頒獎聲明中稱,200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發現了一種可以針對特定基因降解其mRNA的方式,在這種RNA干涉現象中,雙鏈RNA(double-stranded RNA)以一種非常明確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達。植物、動物、人類都存在RNA干涉現象,RNA干涉對于基因表達的調控、對病毒感染的防護、控制跳躍基因具有重要的意義。RNA干涉已經作為一種強大的“基因沉默”技術而出現。這項技術被用于全球的實驗室來確定各種病癥中哪些基因起主要作用。RNA干涉作為研究基因運轉機制的一種研究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基礎科學;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產生全新的醫療方法。這是國際科研同行對這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肯定與支持。
文章重點介紹了最近4年來非編碼基因序列和非編碼RNA研究的一些最新進展,并最后指出,伴隨著非編碼基因研究的深入,其應用研究也必將蓬勃開展起來。(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7科學發展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