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2007年,在各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協調各地區相關職能部門,加快推進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部分地區通過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效地吸引了金融資源流入。
一是各地政府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吉林、河南、云南、西藏等省區通過制定和出臺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和組織召開全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會等形式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其中,吉林將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納入了政府當年工作安排,云南成立金融生態建設領導小組,河南以及陜西、寧夏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評價納入對各級政府、部門的目標考核范圍。
二是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工作加快推進。四川在全省21個地州全面展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遼寧將營口和朝陽兩市確定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試點城市加以重點推動;江蘇在全省17個縣(市)開展“金融生態縣”創建試點;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與山東省內9個地市政府聯合舉辦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為主題的銀企合作會。此外,部分省份嘗試對區域金融生態狀況進行合理評估,如湖北啟動金融生態監測評價系統,初步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金融生態監測平臺;山東進一步完善了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首次向轄內金融機構發布了以金融機構維權和社會評信機構對企業信用評級指標為主、涉及遼寧14個地市的銀行機構金融生態環境狀況指標。
三是各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湖南省開展被國務院譽為“湖南模式”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云南組織開展“誠信云南”建設活動,青海全面推開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江西、湖北等省制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廣西、海南等省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此外,各地區進一步完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取得明顯成效。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內蒙古等省份積極開展非銀行信息采集工作,企業環保、社會保障、產品質檢、住房公積金、企業欠薪記錄、企業欠稅記錄、法院判決、海關等信息都被納入了信貸征信體系;北京借助中小企業信用檔案系統,啟動中關村(10.02,-0.40,-3.84%,吧)科技園區企業“信貸快車”,開辟信用建設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新通道;山東、江蘇、山西、內蒙古、廣西等地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建設,建檔企業比例不斷提高;山西、山東、四川、重慶、內蒙古、江西等地全面推開企業資信評級試點工作,新疆正式啟動了農村信用社借款企業資信評級試點。各地區金融機構積極利用征信體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福建金融機構利用征信系統否決企業風險信貸業務 412 筆,否決個人風險貸款 2.9萬筆;重慶金融機構利用征信系統否決各類風險貸款73筆,金額38.6億元;浙江金融機構利用征信系統否決的風險貸款筆數約占申請貸款筆數的4.8%。
四是各地區金融司法環境進一步改善。黑龍江、河南、貴州、甘肅、西藏等省份加大對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維護金融債權,其中,河南開封市尉氏縣為此專門成立了金融法庭。重慶、四川、新疆、海南等省份探索建立司法部門與金融機構的聯動機制,共同打擊逃廢金融債以及非法集資、非法證券、信用卡惡意透支等各類非法金融活動,有效凈化金融市場環境。四川部分地區開展了金融涉訴案件集中執法專項整治活動,出臺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專項整治方案,金融勝訴案件執結率大幅提高。
五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向農村延伸。為引導金融資源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地區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加快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江蘇、浙江、山西、河南和重慶等地積極開展農村“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其中,山西評出信用戶227萬戶,信用村6249個,信用鄉(鎮)151個;重慶評出信用村6062個,信用鄉(鎮)176個。河北、山東、廣東、福建、廣西、重慶和遼寧等省積極開展農戶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河北在全國率先開發農戶信用評分系統;山東積極促成信用評級機構與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合作;遼寧為391萬戶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對288萬農戶進行了信用評價;福建為36萬戶農戶建立信用檔案;重慶為590萬戶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對其中442萬戶農戶進行了信用評級。此外,各地區積極開展各類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建設,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在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得農村對包括外資在內金融機構的吸引力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