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以創新為引領,增強全新發展動力。
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雙倍增”行動計劃和中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積極推進沿黃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突出創新平臺建設。石嘴山科技園新增各類創新主體20家以上,年內創建成為自治區級科技孵化器。支持企業組建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創新戰略聯盟,在高新區、經開區、生態經濟區建立科創中心,助推產業轉型發展。擴展全國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成果,新增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5家以上,培育科技型初創企業50家以上,新增市場主體1萬戶以上,打造“雙創”升級版。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設立科技創新基金,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新增自治區級及以上研發中心、技術創新中心5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家,推進產學研一體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100個科技合作項目建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以上,R&D 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5%左右。
加快創新人才集聚。全面落實人才政策,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四千”精神的企業家隊伍。全年引進創新創業人才200名以上,柔性引進區外專家50名以上;培訓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2萬人次以上,鼓勵回鄉創業,努力形成產業高地、人才洼地。
(六)以活力為重點,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推出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改革實招,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制度供給,擴大東西部合作交流成果,吸引更多更高端的資源要素匯聚。
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擴大“多證合一”覆蓋范圍,推行淘寶式全流程網上審批辦理、移動端APP應用,打通各部門信息數據通道,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推行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建立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構建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的審批模式,網上在線審批達到100%,不見面辦理事項達到80%,政府投資項目、企業投資項目辦理時限分別控制在80個、60個工作日以內。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組建市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做大做強國有投融資平臺,政銀企合作設立產業基金。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激發發展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環保執法扁平化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市、轄區、園區行政審批體制,建立園區投融資平臺,增強園區發展內生動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統籌推進“三權分置”,重點抓好平羅縣改革試點擴面提升,把“盆景”變成“風景”,把“風景”變成“全景”。
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圍繞發展開放型經濟、建設開放型城市,以“學習新經驗、擴大朋友圈、招引好項目”為目標,深化東西部合作交流,擴大與杭州、蘇州等城市的合作成果,加快產業、項目、技術、人才交流合作。舉辦與深圳、寧波、無錫、鎮江等城市的合作交流活動,既注重資金、資本、項目的引進,也注重發展理念、發展模式、高端人才的引進。辦好呼包銀榆經濟區第六屆聯席會議,構筑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大力培育外向型經濟,加快傳統對外貿易向現代國際貿易轉型,積極引進外資,實現進出口總額增長50%以上。
(七)以品質為關鍵,全面提升城市能級。
聚焦提升品質和補齊短板,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著力打造銀川都市圈靚麗北翼,建設“三生三宜”城市。
推進銀川都市圈建設。堅持城市規劃同城化、產業發展差異化、交通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特色化。大武口區要加快發展,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集聚區、生活性服務業核心區;惠農區要轉型發展,打造工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文化創意產業試驗區、生產性物流集聚區;平羅縣要科學發展,打造現代工業示范縣、科學發展樣板縣、西部中等發達縣。以建設產業、生態、旅游“三條廊道”為抓手,加強與寧東裝備制造、能源化工等產業協作,共同參與要素配置、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形成大武口—惠農—平羅產業集聚區;加快推進包銀高鐵石嘴山段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構建交通“一張網”,形成一小時經濟圈、生活圈、旅游圈;以石銀跨界區域水環境整治為重點,實施艾依河整治、賀蘭山生態治理工程,加強生態環境共治。深化都市圈城市文化教育、社保醫療、社會治理、政務服務等領域合作,推動公共服務對接共享。
增強城市承載能力。積極推進空間規劃(多規合一),修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實施城區街景及亮化改造、特色街區塑造等工程,爭取列入國家“城市雙修”推廣城市。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推進“三供一業”家屬區改造,完善新區功能配套,做精老城區、做優新城區。落實房地產去庫存10條政策,完善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9項配套政策,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留住本地人、吸引外地人,新增外來人口5%以上。加強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穩妥推進三縣區城市公交一體化。加快互聯網城市建設,啟動大數據和 5G 網絡建設,大力推行公交“一卡通”和供水、供電、供暖繳費移動支付,讓群眾享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打造特色田園小鎮。堅持“一鎮一業”“一鎮一品”“一鎮一韻”,按照“四高一低”的總體要求,科學編制沙湖古鎮、綠色產業小鎮、特色美食小鎮等10個特色田園小鎮規劃。推進產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謀劃實施一批支撐性產業項目、一批基礎設施項目、一批社會事業項目、一批文化傳承項目,特色田園小鎮完成投資20億元以上,其中產業投資不低于60%,初步完成創建的基礎性工作。推行“小鎮+景區”形態模式,所有特色田園小鎮按照3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其中旅游產業類小鎮按照4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推進鎮區景區化、景區全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