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基金會20日發布題為《世界面臨最嚴重危險的10條河流》的報告說,受氣候變化、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河流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干涸危險。報告列舉了面臨最嚴重干涸威脅的10條大河,包括亞洲的湄公河、薩爾溫江、長江、恒河和印度河,歐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蘭德河,非洲的尼羅河和維多利亞湖,澳大利亞的墨累河及其支流達令河。
如今,人們幾乎不敢去談身邊的水,只因這個話題太過沉重。當3月22日第15個“世界水日”和第20個“中國水周”來臨之際,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和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水資源短缺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貧水國無法回避的世紀挑戰。
水 危機:每年糧食減產350億公斤
盡管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長江和黃河依然奔流不息,盡管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興建了水庫8萬多座,總蓄水能力達5000億立方米,加上無數引水、抽水設施,使全國供水規模從1000億立方米增長到5800億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國卻不得不面對被聯合國認定為“水資源緊缺國家”的現實。
“水多了,水少了,水臟了,水渾了”這是目前我國水利部門不得不面臨的“四大難題”。水多:洪澇災害仍是部分地區發展的心腹大患。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發生大洪水。水少: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較多,造成了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臟:水環境污染等。水渾: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所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也包括沙塵暴問題。
資料顯示,我國擁有的淡水資源總量低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計算,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我國水資源整體分布特點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457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分析認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將近400億立方米,相當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倍。而“十五”期間,全國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全國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座。
水 思考:開發利用超水資源承載力
進入3月份以來,南北各地喊“渴”的消息不斷傳來,春耕生產正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制約,“供水危機”的警報頻頻拉響。
盡管水資源缺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水資源承載能力問題卻認識不足。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表示,在生產和生活領域仍存在嚴重的結構型、生產型和消費型水資源浪費現象,尤其是當前很多地區粗放的增長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業無情地吞噬著日見“瘦弱”的水資源。
“一方面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汪恕誠說,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至3.0公斤。目前我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5%,而英國、德國、法國、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工業水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用水工藝比較落后,用水效率較低。我國2004年萬元GDP用水量為399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國這些先進國家的8倍。“總體來看,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相當于先進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汪恕誠說。
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用水量的急劇增加,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汪恕誠介紹說,目前北方大多數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超出水資源承載能力。我國淮河、西北部分內陸河流、遼河和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超過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經超過100%,遠遠超過流域允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極限。
水 警鐘: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眼淚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這句提醒人們節約用水的廣告語,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從此節約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計較”?
地球毫無保留地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但長期以來,人們頭腦里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導致了每年此時各方對水問題的熱切關注,各種與水有關的話題被無數次地反復提及。但公眾的節水意識仍然不高,造成了長期破壞、浪費水資源的恣意和無度。
“要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和嚴重的用水浪費現象,必須大力提倡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意義絕不亞于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汪恕誠在很多場合反復提到這樣的觀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近日已正式出臺《“十一五”時期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目標確定,到2010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必須降低20%。
記者從水利部了解到,一系列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舉措正逐步展開。“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建設10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總結和推廣一批有代表性的試點經驗。原則上每個省區市都建設一到兩個全國試點,以帶動各地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開展。
與此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通過五大途徑來確保節水型社會取得明顯成效:明晰初始水權;確定水資源宏觀總量與微觀定額兩套指標體系;綜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經濟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實現水資源的高效配置;用水戶參與管理。
“通過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使得各行各業、社會成員受到普遍的約束,需要去節水;通過制度創新,使得全社會能夠獲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節水,使節水成為用水戶自覺、自發的長效行為,而不是僅靠行政推動的權宜之計。”汪恕誠說。
新聞資料:“世界水日” “中國水周”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
鑒于全球淡水資源短缺、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后,水利部即確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故從1994年開始,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時間重合,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