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資源在數量上得到保證,同時必須在質量上有所保證,只有具備一定質量的數量才是可靠的保障。耕地保護的必要條件是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而充分條件是保持并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只有統籌數量與質量管理,耕地保護的國策才能全面、正確地落到實處。
隨著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數量和質量并重管理的理念已逐步深入到耕地保護工作中,并逐漸轉化為具體的行政管理行為。1998年,國土資源部在成立后抓住開展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機遇,將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納入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1999年該項工作開始部署,歷時十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取得豐碩成果,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國耕地質量等級與分布狀況,第一次實現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的統一可比,為耕地保護轉向數量質量并重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耕地保護:首次摸清質量家底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長馬克偉
土地調查和農地評價為耕地數量和質量保護奠定堅實基礎。1995年至1996年,全國第一次土地調查先后完成原始調查和統一時點變更調查,歷史上首次采用遙感技術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技術,基本查清我國土地資源的數量家底,全面查清國土資源總量和耕地等土地類型的面積和空間位置,為耕地的用途管制和數量管理奠定扎實基礎。根據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中央決心進一步建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實行用地管制和強化執法督察檢查等切實保護耕地的重大決策,并于1997年發布《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1998年修訂《土地管理法》把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的決策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
此后,我們開始在土地調查和變更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年度土地統計。原始調查數約為1990年的20.234億畝與1996年調查統一時點的19.506億畝,這六年間減少耕地7280萬畝,年均1213.3萬畝;2006年度的耕地面積為18.266億畝,比1996年減少1.240億畝,年均1240萬畝。這個數據比較大、比較實,其中退耕還林的比例大,超出建設用地,成為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本世紀初,逐步開展、完成的全國農用地分等和縣級土地定級、估價試點,為黨中央國務院明確加強土地管理,進一步實施耕地保護數量和質量并重奠定必要的基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大力開展,更為補充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將會大大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管理、保護和監督水平。
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和評定工作是改革開放后全國科技大會提出的一個重要科技攻關目標。我們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理論研究和試點實踐,探索了農地評估技術路線、體系;建立了評估的組織體系,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擬訂了技術標準的試行稿,通過試點檢驗。
本世紀初,我們根據新時期的新需求,修改和正式頒布了農用地分等、定級和估價的規程;組織了全國相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系統本身的技術骨干,分批培訓指導各省、市、縣三級土地分等和全國匯總,同時部署和完成全國各省(區、市)的縣級農用地定級和估價試點。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技術最新、成果最好、使用最廣、效益最高的農用地評估。有了這樣的評估基礎,才能開展有實質意義的耕地質量保護,把補充耕地的等級折算、耕地質量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落到實處。
如今,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和評定的全面完成,首次摸清了我國耕地質量家底,可以說是實現了廣大土地科技工作者30年來的夢想。
在耕地質量保護方面,我們不僅建立了一套好的技術業務基礎,更有一套世界一流的、比較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組織保障體系。未來的工作方向應該是土地管理相關業務建立聯系以提高耕地保護和整個土地管理水平和行政能力:
充分利用二次調查成果數據庫,將已有農用地評估圖形成果,套繪到數據土地利用圖上,形成新的與二次調查一致的農地評估圖、數,增強其現勢性、權威性和實用性;繼續完成縣級農地定級、估價工作和逐級匯總,建立健全農地樣點日常監測制度和分等、定級、估價結果的定期更新的機制;強化農地評估成果在征地、基本農田保護、土地整理、督察檢查和領導干部責任考核中的應用,重視應用信息的反饋,根據應用的需求,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水平;更新偏重數量輕質量的傳統耕地保護觀念,鞏固樹立耕地數量與質量并重的耕地保護觀念,逐步轉變到更重視優質耕地保護和總體提升耕地質量及生產能力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