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硬漢 手機存遺書
59歲的四川都江堰地震災區受災群眾羅桂瓊從12樓一躍而下,成為成都地震傷員中第一個輕生的人。北川縣委農辦主任董玉飛的自殺、羅桂瓊的輕生,人們心中漸漸愈合的傷口又在隱隱作痛。為什么 地震發生5個多月后,他們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不是突發,是積累。”心理咨詢師解釋,這是創傷后應急障礙。在經歷了地震浩劫的重災區,還有多少人在積累創傷,平靜下潛伏的危機是否有人發現?
從今日開始,早報記者再次走進5·12地震重災區,試圖接近災區群眾和基層干部的“隱形傷口”,了解他們如今真正的心理狀況。
在“5·12”大地震發生后,美國CNN電視臺的新聞畫面中出現了這樣一個中國人,鏡頭前的他聲音沙啞、雙眼充血,鞋子與卷起的褲腳上都沾滿塵土。采訪中,他的對講機響了,又有事找他了,他馬上跑回去工作,還連聲向記者致歉。這位感動世界的人就是北川陳家壩鄉黨委書記趙海清,作為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的他,被人稱為“北川硬漢”“鐵人書記”。
時間靜靜地過去5個多月,昨(23)日,記者見到了這位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的趙海清。此時,坐在親人身邊的他,褪下身份,是一個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孩子至親的普通人。活下來的人,貌似平靜回歸的面容下,也有一些難以觸摸的“隱形傷口”。看到兒子的照片,他會無聲地淌著眼淚;他的手機里,至今還存著一條短信遺書。
情緒轉變
笑比哭多,他說話最多的一天
這一天,趙海清家里很熱鬧,朋友來了。記者到來后,趙海清迎了上來,笑著招呼記者。抗震救災初期,他多次出現在電視里,那是一個健壯、說話鏗鏘有力的男子。眼前的趙海清面帶病容,看上去很虛弱。這是他做完手術后,第一次有朋友來探望。
不同的是,戰斗在前線,他身體健壯;如今退回到普通災區群眾的身份,他身體虛弱,談起自己需要面對的,卻平靜溫和。
2008年7月某天,北川廢墟堆旁的一輛車上,地震后,趙海清第一次見到弟弟,第一次談到了父母、兒子、侄女的死亡證明。“我走不了,只有你去辦一下。”轉眼,他便趕到帳篷里開會去了,那一天,他們再沒來得及說上一句話。
2008年9月15日,北川陳家壩鄉的一處板房外,一直在抗震救災一線堅守奔波的趙海清,終于再也撐不住了。這一次,他必須要拔出身體里的輸液管,離開陳家壩很長一段時間。擺在他面前的診斷書上寫著:過度勞累,主動脈竇瘤破裂嚴重,必須馬上住院進行心臟搭橋手術。
2008年9月23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病房外的樓梯上,剛入院僅一天的趙海清打了一宿的長途電話。“聽著驚雷一聲聲響,我能想象到家里的情況有多嚴重。”由于北川通訊再次中斷,他好不容易打通的每一次電話成為負責匯報災情的重要“傳話筒”。
2008年10月23日,綿陽市金菊街某單位宿舍樓里,上完藥回到租住房里的趙海清見到3個來自外鄉的探訪者——本報記者和在陳家壩投資建廠的老板。“我在想進度是不是太慢了”“了解受災群眾需求,居民的安置、場鎮的搬遷,經濟發展都是問題”“沒想到地震過得如此之快,時間之遙遠,我們必須重建家園。”……盡管身體還很虛弱,但說到工作時候的滔滔不絕,讓趙海清感覺依然如初。
昨天,這是他說話最多的一天。雖然說到兒子,他仍會無聲淌淚。整整一上午,朋友欣慰地看到,趙海清笑比哭多。作為主人,趙海清還顧不上身體虛弱,卻一直忙著招呼大家,為大家倒水。趙海清給人的印象依然如初:仍然是那“北川硬漢”“鐵人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