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鳥巢”所承擔的社會公益服務責任,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非常明白。該公司新聞發言人相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鳥巢''不同于一般的奧運場館,它應當兼顧運營效益和社會公益責任的實現。”
也正是因為更加看重“鳥巢”的公益服務功能,今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信聯合體簽署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體育場運營維護管理協議》,調整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運營維護管理模式。根據這份協議,中信聯合體不再享有“鳥巢”的獨立運營權,取而代之的是,“鳥巢”將在政府的主導下,由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相軍表示,“鳥巢”滑雪季的推出,正是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在全面運營“鳥巢”后策劃的第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活動。
但另一方面,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鳥巢”的收支平衡也成為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面對的一大挑戰。
相軍表示,國家體育場有限公司的目標是在兩個多月的“鳥巢”滑雪季中,力爭實現收支平衡。不過,僅滑雪場改造的投入就需要大約3000萬元。
據體育產業領域研究專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林顯鵬介紹,由于奧運場館主要用于承接重大體育賽事,功能比較單一,因此賽后利用難度非常大,維護費用高。如何維持大型體育設施的運營是目前的世界性難題。通常來說,提高體育場館利用率,進行合理的市場開發,是大型體育場館的生存之道。因此,一年多來,“鳥巢”通過放開觀光權、引入商業賽事和演出、開發相關特許產品等擴大經營收入的做法是得到業內專家支持的。
只是,在擴大運營收入的同時,大型體育場館的公益價值絕不能被輕視。
體育產業領域研究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清早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鳥巢”既要擴大經營,又要避免過度商業化,必須考慮到廣大老百姓能夠從“鳥巢”得到什么。
劉清早認為,實際上,由于大型體育設施很難實現盈利,在世界范圍內,大型體育設施都或多或少地仰賴政府補貼才能維持,那么,作為北京奧運會文化遺產的“鳥巢”更應該盡早給自己定位,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實現經營效益的摸索上———要么是完全提供公益服務、要么是在提供公益服務的同時兼顧提供商業服務。如果“鳥巢”在既要面對運營壓力,又要承擔公益服務的徘徊中找不準自己的方向,結果就可能是既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運營效益,又未能充分發揮公益服務功能,這將影響“鳥巢”的公眾形象和無形價值。
實際上,現在“鳥巢”的定位就很讓業內專家擔憂,它既是觀光景點,又偶爾舉辦一些體育賽事或演出,有一些公益服務功能并不是太突出,它對于老百姓而言,離承載起延續北京奧運會文化遺產的重任還有很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