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西南方向,還坐落著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核大國。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漢斯·克里斯坦森與羅博特·諾里斯在最新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印度擁有約60枚至80枚核武器,巴基斯坦擁有的核武器數量多達70至90枚,甚至超過100枚。
“就算吃草和樹葉也要擁有核武器。”1972年,巴基斯坦總理阿里·布托發誓說,巴基斯坦制造核彈只有一個目的:應對來自印度的威脅。然而,西方世界最為擔心的卻是塔利班竊取巴基斯坦核彈。
美國中央情報局不會忘記蘇爾坦·巴希魯丁·馬赫默德事件,該人士曾于2001年8月受邀訪問本·拉丹的老巢,塔利班希望他能傳授核彈的制造技術。直到“9·11”事件之后,中情局才知曉此事,當時驚出了一身冷汗,秘密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億美元的款項,用于加強核武庫的防衛。
“雙重標準”加劇核擴散
“我今天恐怕還要繼續這樣一個判斷——核擴散恐怕很難就此罷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核國家的核政策。”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將認為,美俄兩個超級大國盡管進行了大幅度的核裁減,但只不過是把核彈頭裁減下來,把從核武器從運載工具上卸下來,儲存到倉庫里。
對此,閻學通進一步介紹說,美俄在核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是導致核裁軍步履維艱的重要原因。美國對朝鮮、伊朗等敵對國家采取了嚴厲的制裁措施,而默認以色列、印度等國發展核力量。這種“雙重標準”容易使非核國家認為核不擴散制度是“富人剝奪窮人”的一項工具。
“這個世界必須建立一個新的、符合21世紀局勢的核不擴散以及核裁軍體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部副主任陳須隆建議道,新體系必須降低大國對核武器的依賴,而它的建立需要美、俄、中、印和歐洲的有核國家共同領導。
專家解讀:中國遵循“最小核威懾”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冉維、鄧亞君發自華盛頓、北京 為期兩天的首屆核安全峰會為今后數周更大范圍的核問題辯論奠定了基礎。
4月13日,與會各國領導人或代表一致認為,核恐怖主義是對國際安全最具挑戰性的威脅之一,國際社會需加強合作,力爭在4年內確保所有易流失核材料安全。作為首次針對核安全問題舉行的多邊峰會,承諾和共識有一定意義。
而對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言,他的期許溢于言表。
然而,更多的質疑正指向:奧巴馬4月初對美國核戰略的調整能否為防止世界核擴散發揮作用?有觀察家已經發現,在奧巴馬力主核裁軍的同時,他也宣布撥款數十億美元升級其核武實驗室,確保其小核武的可靠性;進一步加強部署全球導彈防御體系;加強“全球即時打擊新武器系統”,確保在一小時以內到達全球任何目標,起到核武威懾作用。
正是在這番“刺激”下,土耳其、羅馬尼亞等多個國家也擁有了競相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的“熱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此情形下表示,要達到“無核武目標”,“那是欲到達高山之巔一樣十分遙遠的事情”。
而與奧巴馬的“夢想”的遙不可及相比,中國為防止全球核擴散所做出的努力正在得到更廣泛的贊許。美國前《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首席談判代表伯特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核大國,它遵循‘最小威懾’的原則,并沒有像美俄那樣擁有大規模的核武庫。”他表示,中國是第一個單方面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莊嚴承諾的國家,這是美俄等核大國所不能及的。
4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核峰會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核安全挑戰共同促進和平與發展》的講話,就加強核安全問題提出5點主張:全面加強核安全能力、嚴格履行核安全國際義務、重視并積極參與國際核安全合作、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核安全能力以及切實處理好核安全與和平利用核能的關系。會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核問題專家西布斯對中國立場既肯定又理解,他說,中國在保持核能安全上還面臨人力以及技術等挑戰。所以,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需要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發達國家的幫助,以促進全世界的核安全。
“其實中國已為此奮斗了46年。”香港《文匯報》把中國在首屆核峰會上的發聲視為“特殊作用”。文章說,中國的參與也能反映出無核國家的利益及訴求,這將有利于各國在防止核擴散及核恐怖主義上求取共識。(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