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老工人張紅薇
退休太早,養老金很少
困惑:養老“雙軌制”不公平
從2005年起,國家已連續8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標準達到1500元,總體待遇水平翻了一番左右。但是仍有不少退休工人感覺日子很緊巴,生活水平沒有實質性提高。
張紅薇是東北某市的一名退休工人,每個月退休金只有1227元。“上世紀90年代東北企業成片倒閉,商業、糧食、二輕系統一大批人沒等到國家出社保政策就提前退休了,退休金只有1227元。比我們晚退幾年的,因為企業和個人繳過費,人家現在一個月就能領1550元。多出這兩三百元很管用啊!”張阿姨說,她老伴一個月退休金2000多元,兩個人平時必須精打細算過日子。“冬天只吃白菜、土豆、酸菜,跟20年前沒啥區別。黃瓜6元錢一斤,咱哪兒吃得起?!”
張阿姨前幾年和老伴去南方旅游了一次,這次奢侈的“消費”,所見所聞讓她一直念念不忘。“像我們這個收入水平,這輩子能出去一次也就不錯了。”
醫藥支出仍是這個家的最大的心病。“我剛得了次感冒,花了1000多元。一個月的收入吶!真是心疼得夠嗆,說不定挺挺也就好了。”接受采訪時,張阿姨剛聽同事說年內將“政策全覆蓋”——單位打算把老職工的醫保都建起來,這讓她欣喜不已。
“我的倆孩子一個當教師,一個在‘聯通’,都是好單位。可我不能指望著他們。孩子也有孩子,養個小孩兒花費嚇人。俺倆能攢點就攢點。”張阿姨說,人老了,其實最怕給別人添麻煩,不求多富貴,吃穿用度只要過得去就行。
我國養老金制度實行的是“雙軌制”,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退休養老金由財政統一支付,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則按照企業和職工按比例繳納的費用統籌支付,造成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我這退休金,跟事業單位同年齡、同工齡的人比,連人家的一半都不到,跟公務員就更沒法比了。都奉獻了一輩子,憑啥退休后待遇差這么多?!這不太公平。”張阿姨說。
“這個年紀的人,都是苦過來的,今天的日子再難,總比過去強很多。大家心里就是不痛快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張阿姨憤憤不平地說:“我們這兒,有人手里三五套房子,巴掌大的地方天天開著寶馬上班;有人卻過得連乞丐都不如——五排平房那兒,原來小拖廠的退休職工,每月只有500元,連吃飯都不夠!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縮小貧富差距,這話說到了我們的心坎上。”
退休教師李雪瑩
老兩口七千元,日子挺舒坦
呼吁:別讓退休人員的利益被“截留”
64歲的李雪瑩原來是黑龍江省綏化市一家事業單位培訓部的老師,已經退休9年了。這幾年,她的退休金從1000多元漲到了2900多元。李奶奶的老伴許大爺以前是政府公務員,現在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
7年前,老兩口跟著兒子搬來北京生活。“原來還擔心‘小城市待遇,大城市養老’經濟壓力大,可實際情況比預想的好。不講穿戴沒有應酬,一個月7000元收入,夠花了。”李奶奶說,她家的伙食還不錯,雖然冬天也儲白菜、腌酸菜,可幾元錢一斤的西紅柿、蒜薹,她也會“穿插”著買,而且冰箱里總“囤”著肉、奶、水果和雞蛋,“健康第一,伙食上不能太摳著。”李奶奶說。
因為孫子小,秋冬降溫還沒供暖時,李奶奶成宿開著空調暖風。這幾年老兩口得閑也出去旅游,玩兒得很開心。“該省要省,該花也要舍得花。我坐了飛機、看了大海,這是年輕時不敢想的。那會兒工資低,老人、孩子負擔重,‘爬坡’實在艱難!眼下這日子真不錯。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感受到了;政府對退休人員的關心,我們也感受到了。”滿意寫在李奶奶的笑臉上。
李奶奶提起政策連連說好,可提起單位卻滿腹牢騷。“聽老會計說,當年職工繳納的醫保金,都被挪用了,導致后來大家上不了職工醫保,只能參加社區居民‘一老一小’醫療保險,單位每年給報銷140元參保費,打發了事。”李奶奶還抱怨,最近一次給退休人員漲養老金,她的單位遲漲了20個月,卻并沒有一次性補發給大伙兒。“高寒補助、取暖費這些按規定該發給退休人員的錢,聽說都被單位截留了,每個人每年也幾千元呢。老人們反復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問題,可人走茶涼,‘臉不熟路不通’的,沒人搭理呀。”
“千萬別讓國家的好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一層層打了‘折扣’!”李奶奶呼吁。
低保戶封慧蘭
平時不買肉,白菜常“當家”
擔憂:物價上漲難承受,大病還是看不起
2011年底,國內多個省份已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但在CPI高企的時期,低保家庭仍感困頓。
71歲的低保戶封大媽住在北京朝陽區一個居民小區里。走進她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樣式老舊的家具、洗得褪色的床單,一臺電視是家里唯一值錢的家當。
“挺好的,挺好的,感謝政府!這是真心話。”封大媽沒工作,已經過世的老伴以前是工人,收入也不高。“老頭三年前一場大病,花光了家里的錢。我沒工作,女兒沒啥文化只能干臨時工,掙得也不多。”封大媽說,老伴去世后她一籌莫展時,居委會幫她申請了低保補助,讓她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封大媽的經濟來源是這樣的:低保補助每月560元;北京市針對65歲以上老人發放的服務補貼券每月250元;社區發放“愛心超市購物卡”每年150元,社區聯系定點醫院每年報銷藥費400元。逢年節時,街道還送些糧油慰問品。封大媽參加了北京市“一老一小”醫療保險,如果生病住院,可以按比例報銷藥費。
“政府、街道對我們這么關照,我知足!東西貴成這樣,像我這樣的,有溫飽就不錯了!”封大媽說,去年入秋以來,她和女兒一直吃土豆、白菜。“年前大白菜5角錢一斤,一開春漲到8角了,再漲價我連白菜都吃不起了。家里就剩下1棵白菜、仨土豆,得想轍再淘弄點便宜菜。”封大媽的陽臺地上,有三個已經發了芽的土豆。
“您多久能吃一次肉?”記者問。
老人的眼圈紅了。“平時不買肉,春節時閨女的師傅給買了5斤排骨,我們煮了一鍋肉湯,凍在冰箱里,每次挖一勺燉白菜,借個味兒唄。”
日子的確很拮據。封大媽的毛衣、褲子都是老伴的舊衣服改的;家里光線昏暗但也舍不得開燈;她的心臟不好,就靠“比來比去最便宜的丹參滴丸”維持著;最近社區體檢查出她的右腎嚴重萎縮,腰疼時她就吃點止痛片,不敢進一步去檢查。“光做個CT就1000多元,查不起;雖然國家給報銷一部分住院費用,可自費的錢,我仍然拿不出……”
提標準、縮差距,是退休人員的主要吁求。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養老制度,當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和縮小人群間不合理差距的需求會強烈起來。
在總結7年連調經驗的基礎上,人社部正抓緊研究制定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總體考慮,一是總量上要使基本養老金的增長與經濟發展和職工工資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價上漲等因素相掛鉤,建立聯動機制。二是結構上要適當平衡相關群體的待遇水平,包括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新老退休人員之間,以及退休人員與職工之間的關系,減少和緩解矛盾。
專家指出,“并軌”這個大方向是明確的,關鍵在于做好頂層設計、穩步向前推進。既讓不同群體都能接受,有助于公平,同時權利和義務相對等。即使在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中,也應適當體現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引導和激勵機制。
(文中采訪對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