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原來還有這么多的邊緣人群”
2001年,王雪明和幾個朋友去廣西梧州山區旅游。生在廣州長在廣州城里的王雪明被鄉村小學的情況嚇了一跳,“從沒想過還有這么破爛的鄉村小學,我們當時想,能不能做點這方面的公益項目”。
回到廣州,王雪明真的行動了。“那個時候,做公益還是比較新鮮的事情,想著都覺得挺激動的。”為此,王雪明辭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做起公益。
不過,隨后十年的時光卻和激動不搭邊,更多的是被拒絕、遭冷遇。
王雪明和幾個朋友準備去注冊一個NGO組織,被告知不符合現行法律,無法注冊。
退而求其次,進行工商登記,以企業面目出現,成員包括十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做點什么好呢?最初是希望幫助留守兒童,但后來關注的卻是社區的精神病康復者。
王雪明說,“最初的時候,我們到社區去聯系,希望提供一些服務。當時的社區工作人員不大理解我們的公益行動,但還是告訴我們,說我們這里精神病康復者特別多,你們是不是可以服務一下。”
于是,團隊的幾個成員開始聯系專業醫生來開展義診。
到2004年,這個服務擴大到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道、黃花崗街道,海珠區的龍鳳街道。王雪明說,“介入之后才發現,原來有這么多需要服務的邊緣人群,精神疾病、智障、自閉癥患者,患這些病的都有。”
這是一個被忽視的世界
部分精神病人經過治療后回到家里康復,家人要上班,照顧不夠。多數家庭會把病人留在家里,但他們自己不知道按時吃藥。或者將病人鎖在家中,孤獨和疏離感導致這些康復中的病人復發可能性大大增加。
“我們有意識地請醫生來社區開展咨詢或檢查,也幫助病人定期到醫院復查。”王雪明說,這個工作每個月定期做一次,還包括其余時間組織的義工探訪。
無意之中,螢火蟲團隊探索了在社區推廣心理衛生咨詢和精神康復的服務。不過,螢火蟲團隊還是希望服務留守兒童。
團隊的創始人之一馮綺霞說,“我們始終掛念著山區的孩子們,這是螢火蟲做公益的初衷。”
螢火蟲把目光投向了廣州增城、從化等地山區學校,為他們捐書。從市里面把教材、適合小孩閱讀的課外書搜集起來,然后送到山區的學校去,這樣做了六七次。王雪明說,“雖然收集圖書耗時費力,但我們覺得內心很快樂。”
從2001年到2009年,王雪明和螢火蟲團隊的成員們就這樣時斷時續地做一些服務項目。沒有經費、沒有支持,甚至沒有掌聲,他們默默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