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北京迎來22年最早降雪的同時,北半球中高緯多個國家也打破了最早降雪紀錄。隨后,我國將迎來一次大范圍雨雪過程。當前,我國部分地區旱情和森林火險形勢嚴峻。雨雪天氣是否能緩和旱情?雨雪天氣對森林火險有何影響?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氣象部門有關專家。
北京迎來22年最早降雪:大氣環流與厄爾尼諾共同作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顏昕:11月1日,北京出現22年來最早的降雪。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大氣環流調整經向環流加大,冷空氣活動強是主要原因,厄爾尼諾事件發生起間接影響。
9月以來大氣環流一直平穩以緯向為主,10月末突然調整為經向環流,致使東亞地區中高緯度高度場偏低,東亞大槽偏強,從而利于強冷空氣南下與底層來自海上比較豐沛的暖濕氣流交匯,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引發雪雨天氣。
同時,厄爾尼諾事件的發展對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遭遇寒流和暴風雪襲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今年3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開始由正常向偏暖方向發展,到6月偏暖幅度達0.5℃,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目前仍然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已經形成一次中等偏弱的厄爾尼諾事件。研究表明,當發生厄爾尼諾事件后,這種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暖的狀況,對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秋末至冬季的氣候往往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北美地區和我國北方的降雪頻次增多,對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遭遇寒流和暴風雪襲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中東太平洋海溫達到厄爾尼諾狀態后,上升速度變得平緩,海面水溫基本維持在偏暖0.5~1.0℃,只有很少一部分區域達到了1℃以上。
另外,大氣對海溫的相應較慢,南方濤動指數不穩定。西太平洋海面水溫下降慢,副熱帶高壓系統西伸偏西、偏強。西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雖然活躍,但受副熱帶高壓系統的阻擋,熱帶氣旋活動偏南,只能影響華南南部,不能影響到我國南方干旱區。典型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應該是西太平洋海溫偏冷,副熱帶高壓偏弱,受厄爾尼諾影響我國南方應該多雨。所以說前期我國東部地區干旱并非受厄爾尼諾影響。自10月中旬后,大氣對海溫的相應加快,而較穩定。厄爾尼諾影響對我國氣候的影響開始逐步顯現。
10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的特征與1960年和1987年的同期演變有相似性,專家分析預計,今年冬季我國氣溫較去年偏低氣溫,冷暖起伏大,新疆、內蒙古、東北等地應有針對性的做好農作物、人、畜安全越冬和防御流感的工作。
北半球中高緯多個國家打破最早降雪紀錄
顏昕:10月12日至13日,歐洲的德國、奧地利、瑞士和波蘭等國家迎來今年的第一場大雪,打破最早下雪紀錄。為什么與我國北方同處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一些國家10月中旬以來也提前進入了冬季。
張強:同樣與大氣環流調整突然和海溫異常等綜合因素有關。
大氣環流10月中旬突然調整冷空氣活動加強是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遭遇寒流和暴風雪襲擊直接原因。進入10月以來,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主要集中在西半球和歐洲上空。北美、大西洋和歐洲西部上空各有一個冷空氣活動中心,冷空氣的頻繁活動,不斷導致上述地區出現強降溫和雨雪天氣。特別是10月中旬的兩次強冷空氣加強南下,給歐洲、北美的部分地區帶去強降溫和大雪天氣過程。10月下旬以來,大氣環流再次強烈調整,冷空氣活動再次加強,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東半球。受其影響,北美大陸再次遭遇低溫和暴風雪襲擊,同時東移冷空氣加強南下,也引發我國東部地區出現強降溫和異常雨雪天氣。同樣,厄爾尼諾事件對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遭遇寒流和暴風雪襲擊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全球變暖是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遭遇寒流和暴風雪襲擊的大背景。研究分析表明,全球變暖總體使得寒潮冷空氣活動減少,冷氣候事件總體有減少趨勢,但極端強冷空氣和暴雪災害也會突然發生。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也導致了低層空氣明顯變暖,大氣不穩定性增加,強降水、冰雹、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增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增強,氣象災害也愈發嚴重。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過去百年一遇或幾十年一遇的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出現的概率,出現時間、范圍和地域將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氣象災害的發生更難以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