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玉樹地震中,以搜救生命為主的第一階段救災工作基本結束。歷時十天的救援,再次動員了全國的力量。
在軍隊系統,蘭州軍區、成都軍區官兵奮勇作戰;來自中央政府層面的衛生部、國家地震局等部委表現亦可圈可點;而在鄰省的四川,政府和民間的力量更是表現卓著。
經歷“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國的整個救援體系,無論是從救援意識、應急預案,還是專業配備或制度安排,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在此次玉樹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
而在玉樹救援中,國家救援隊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國民的自救能力也都還有待改善與提高。所以還需對玉樹救援經驗進一步總結。
4月23日,在玉樹州民族中學,上尉李建友曬得滿面黝黑,他正和一隊士兵搭建學校板房,以確保孩子們能當日復課。
連續7天的搜救工作基本結束。現在,他們已轉入災后重建。
他是四川資陽預備役工兵團干部股股長。
2009年6月,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省投入5000多萬元,依托資陽預備役工兵團,成立了四川省綜合應急救援大隊。本次四川綜合應急救援大隊,派到玉樹的255名隊員中,80%參加過汶川地震抗震救災。
“沒有想到,一年多的訓練,就在玉樹派上用場”,李建友記得,“5·12”接到出發命令時的茫然失措,在這次救援中不見了。
相反,這支由農民、鄉鎮副書記、街道干部等組成的預備役部隊,人員分散最遠相隔100多公里,但在接到出發命令后,2小時集結完畢。
“意識、裝備、制度,中國的地震救援已發生全方面的變化。”李建友說。
快
昔日“盲”作一團
如今神兵天降
成都民兵救援隊改變此前信息不靈等弊端,一天內抵玉樹,為當地第一支跨省救援力量
汶川大地震后,邱黎源對地震有種特殊的敏感。這位四川省軍區作訓處副處長在4月14日早晨第一時間知道了玉樹地震。
那是早上8點,緊靠玉樹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武裝部,上報了地震消息。
按照汶川地震后確立的軍地災害信息共享機制,邱黎源迅速做了兩件事:一、和四川省政府應急辦對接,“兩家互相核實,情報共享”。二、迅速向石渠縣核實災情程度,詢問是否需要派兵。
很快,震中明確,在隔壁的青海玉樹。
震后20分鐘,四川省軍區召開常委會,研究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據邱黎源介紹,在報成都軍區后,石渠縣40人的民兵應急救援隊被迅速派出,該隊驅車140多公里,下午2點進入玉樹災區,“成為玉樹地震災區第一支跨省救援力量”。
“5·12”時在四川抗震救災指揮部工作的邱黎源,發現兩次地震救援行動的鮮明對比。
“‘5·12’時,存在信息不靈;指揮不暢;缺乏專業救援力量;保障跟不上等4大問題。”邱說。當時,地震后數小時,他們對各處具體災情依舊不明所以。而本次之所以快速獲取信息,判明災情,得益于汶川地震后的應急建設。
他介紹,四川地震后在全省所有的縣建立了100人左右的民兵應急分隊。并為每個分隊配備了1-2部銥星電話,對講機系統和無線電系統,同時建立了從縣武裝部到市州軍分區到省軍區的應急系統,解決信息不靈和指揮不暢的問題。
先遣隊派出后,更大的動員隨即展開。
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沙正華介紹,14日晚上21:50時,他受命率四川省軍區前線指揮部,和成都警備區民兵綜合救援大隊200余民兵一起,攜帶生命探測儀、蛇眼探測儀、破裁裝備等300多套救援裝備,經川藏線公路向玉樹災區施援。
晝夜行軍21個小時后,15日21時抵達。
在沙正華帶隊出發的同時,四川內江、資陽、綿陽等地的救援隊伍也先后出發,向玉樹開進。
邱黎源介紹,到15日上午,四川省軍區已派出5批專業救援隊伍、886名救援人員晝夜兼程趕往玉樹地震災區。到21日,這支以民兵預備役為主體的救援隊伍達1210人。
這次逾越上千公里的跨省馳援,其快速高效,受到國人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