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北京社科、自然科學界專家“創新北京”高峰論壇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表示,今后中國航天運輸技術的發展將分三步走。
吳燕生介紹,中國航天運輸技術的未來發展要分三步走:一是改進現有一次性運載火箭,滿足國內外衛星等有效載荷的發射需求;二是加快研制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完成一次性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三是自主研發新型航天運輸系統,滿足中國航天發展戰略的需要,增強中國航天的綜合實力。
昨日據多次負責神舟號飛船發射的指揮者之一透露,此前使用的長征系列火箭推進劑當中液體四氧化二氮(N2O4)、液體偏二甲肼(UDMH)具有一定毒性,主要通過在高空中氣體燃盡、揮發等方式,盡量減少其毒性;今后若采用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等無毒推進劑,燃燒結果將是無毒無污染的水,但目前尚在試驗階段,考慮到新材料運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預計神舟七號發射時仍將采用長征系列火箭推動,主要還是采用原有燃料氣體。
吳燕生提到第三步要研發新型航天運輸系統,以期實現空間探測的目標。(記者 申劍麗)
我國將研制重型運載火箭
據《北京青年報》消息: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成功之后,我國還將研制運載能力更大的重型運載火箭,滿足我國未來載人登月工程及深空探測計劃的需求。在昨天召開的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洪透露,中國航天運輸技術的發展將分三步走:
“一是改進現有一次性運載火箭,滿足國內外衛星等有效載荷的發射需求”,李洪在報告中指出,改進內容包括開展運載火箭“三化”設計,進一步提高可靠性、縮短發射周期、做好與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技術銜接工作。
“二是加快研制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完成一次性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李洪介紹說,新一代運載火箭將采用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等無毒推進劑,充分運用模塊化技術,通過芯級、助推器、上面級和整流罩等標準模塊的組合,形成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覆蓋1.5至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覆蓋1.5至14噸的新型運載火箭系列。
“三是自主研發新型航天運輸系統,其中進一步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和發展跨大氣層重復使用的運輸技術將成為自主創新和研發的兩個主要方向”,李洪表示,可重復使用運載技術是實現未來航天運輸系統快速、機動、可靠、廉價進出空間的重要技術途徑之一,我國將以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為突破口,研制能服務于人類的新型航天運輸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