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太空中能否用肉眼看到長城?這一問題曾引發廣泛爭議。中科院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人員經過科學分析后再次確認,肉眼不可能從太空軌道上看到長城,只有達到一定空間分辨率的衛星遙感才能獲得長城影像。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戴昌達研究員等人進行的,研究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的《科技導報》上。
戴昌達等人指出,人眼視覺從光覺、色覺進展到“形覺”的產生,從而看到某個客觀事物,必受制于觀察物體的大小與距離。一般人眼睛瞳孔中心的張角約0.1弧度,相當于圓周的三千六百分之一。也就是說,當一個物體進入眼瞳形成的張角,正好相當于以其距離為半徑的圓周長度的三千六百分之一左右時,這個物體就表現為一個與其背景有別的像點而被人眼看到。但如果觀測距離增大或觀察物體縮小,就不能被眼睛看到而識別出來。
據此計算,即使在通視條件極佳的情況下,常人能夠看到10米大小的物體,形成平面形覺的極限距離大約是36千米,遠低于公認的太空高度(100千米),何況長城寬度基本上只有2米左右,除大的關隘城樓外,一般城臺(如烽火臺)的寬度也只有5到6米。由此可以斷定,宇航員是不可能從太空僅憑肉眼就能看到長城的。楊利偉等三名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也證實,他們在太空中沒有看到長城。
研究人員分析表明,一般人能夠產生立體視覺、感受到物體立體形狀的極限觀察距離大約只有450米,超出此距離就會失去立體感而不能識別物體的三維形態,也不能區分物體的遠近。
戴昌達等人的研究結果除了提出以上觀點,還對常見的誤解進行了澄清,比如之前有人認為,太空中之所以能看到長城,是因為早晚太陽斜射,會形成較寬的陰影。但研究團隊分析表明,早晚太陽光照射產生的長城投影不可能太長,投影亮度很低,根本無助于“形覺”的增強,也無助于肉眼的觀察與識別,所以早晨、傍晚宇航員同樣無法用肉眼看到長城。
論文同時指出,借助遙感等技術手段,將大大延伸人眼的視覺功能。美籍華裔宇航員焦立中從太空用數碼相機拍到長城影像,以及最近美國宇航博物館展出的“太空看地球圖片”,根本不能如某些人所說“為肉眼看到長城添新證據”。
恰恰相反,它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衛星遙感探測長城試驗研究結果的正確性,即空間分辨率達到一定程度的遙感圖像才能夠顯示長城,或其他相應地物;分辨率達不到一定水平的遙感器也就無法捕獲到長城這類地球上的細窄物體。(葉鐵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