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播報
牛頭山平臺改名“嫦娥一號”觀景臺
“嫦娥一號”奔月在即,全國各地上千人將赴西昌目睹奔月風采,本報昨日獨家獲取觀賞現場示意圖。
據金英旅行社辦公室汪主任介紹,牛頭山平臺正式改名“嫦娥一號”觀景臺。據稱,此舉是為永久性地紀念“嫦娥一號”發射。
由于“嫦娥一號”觀景臺位于一座小山上,可直接看到衛星發射現場。因此,在該處觀看的游客,需支付千元以上費用。
另外一處觀賞平臺“奔月樓”位于連接發射中心與漫水灣鎮的專用公路旁。“奔月樓”為一座四層樓房。屆時,游客可在樓房頂上觀看衛星發射。
記者看到,“嫦娥一號”觀景臺有三面標注著廣告位。汪主任介紹說,由于時間緊迫,暫無商家前去刊登廣告。
昨日下午,記者走進汪主任辦公室時,他正在與當地郵政部門聯系,為當日參觀“嫦娥一號”發射的觀眾所持門票加蓋郵戳。
據介紹,目前,報名欲觀看“嫦娥”奔月人數大大超過規定人數。汪主任稱人數未超過1500人,“首先要按照發射中心的規定,絕對保證游客的安全”。
記者了解到,兩處觀景平臺于2002年開始接待游客觀看衛星發射。“以前我們也在網上做廣告,但報名參加的人不多”。
技術層面
每月有三次不超過35分鐘發射時機
哪些因素會影響衛星發射時機?這是目前公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相關專家稱,發射窗口小是深空探測的一個顯著特點,“嫦娥一號”衛星的發射受到許多因素制約。
若發射窗口不具條件須改計劃
根據目前的推進劑估算結果和運載火箭的要求,每次發射窗口大小為35分鐘。 要保證每個月1次,每次不超過35分鐘的發射窗口,是十分困難的。由于衛星發射要求的氣象條件非常苛刻,對溫度、濕度、平均風速和高空風速等都有嚴格要求,同時,要求距發射中心30~40公里范圍內無濃煙、雨和雷電,能見度不小于20公里。若發射窗口不具備發射條件,必須更改發射計劃。若“嫦娥一號”衛星一旦錯過發射窗口,只能等待其他月份的某一天的另一個35分鐘。
在“嫦娥一號”衛星軌道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發射窗口的影響,為確保發射窗口,科技人員在調相軌道設計了周期為24小時的停泊軌道,衛星可以提前1—2天發射,讓衛星環繞地球多運行1—2天,即將發射窗口擴大到3天,每天35分鐘。這樣才能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時刻和預定軌道飛向月球。
嫦娥工程研制隊伍經過對2007年所有的發射機會及其影響進行分析,最終選定時間擇機發射。
“嫦娥”軌道按最小能量設計
據介紹,“嫦娥一號”軌道是按最小能量設計的,根據地月的運動規律,它每月只有1~2次的發射機會。若考慮到軌道光照條件對電源子系統的影響,對上述2次發射機會還要進一步限制。
為選擇最優位置進入環月科學探測軌道,使各種制約因素得到最大的優化,科研人員設計了一條標稱軌道,在1個月內只有1次機會進入環月軌道。在這次發射時間段中,最理想是按時發射,這個時間稱為零窗口。
在零窗口前或后發射都將影響到升空后“嫦娥一號”的軌道調整,如果它推遲進入地球轉移軌道,就要額外增加中途修正的速度增量。若偏離零窗口的時間太長,軌道調整的難度就越來越大,消耗的燃料也就越來越多,甚至無法調整回歸。因此發射時刻可延遲多少,即發射窗口的大小,取決于中途修正速度增量的允許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