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 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
翟志剛成功出艙 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實錄]
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 中國宇航員首次太空行走[組圖]
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圓滿成功 帶著夢想起飛[組圖]
中國網9月28日訊 5艘測量船、10架直升機、8部特種車輛、分布在1800公里陸上應急著陸區和2100公里的海上應急濺落區的搜救力量……載人航天工程精心構建的陸海空立體搜索搜救系統,為神舟七號順利回歸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神舟七號即將返回之際,記者專訪了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吳斌。
記者: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吳斌:著陸場系統承擔著飛船回收和航天員救援的重任,是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獲得成功的關鍵一環。主要功能有:一是根據神舟七號北京任務指揮所的指令和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的落點預報搜索返回艙;二是協助航天員出艙,及時后送航天員轉運機場或后支醫院;三是對返回艙和有關散落物按規定程序進行現場處置。
記者:著陸場選擇的條件有哪些?
吳斌:著陸場的選擇非?!翱量獭保F在選定的主副著陸場是通過前輩們的艱辛努力和付出心血下確立的。著陸場必須符合“四個基本原則”,一是位置應當選擇在飛船飛行地面軌跡盡可能多圈次通過,或利用返回艙在大氣層飛行具有的橫向機動能力使其可達到的地區;二是場地要大,既可滿足返回艙正常著陸,又要考慮應急降落;三是地勢平緩,斜坡不超過15度,無高山溝壑,少高大樹木,最好沒有大型工業設施、鐵路、高壓線、水庫、居民區;四是雷電、大風、冰雹發生頻率低,氣象條件較好。
記者:根據神舟七號任務的特點,著陸場系統建設有哪些變化?
吳斌:神舟七號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首次試驗,我們在總結前六次任務的基礎上,首先按照“控制規模、增強功能、有效整合”的原則,對部分著陸場(區)進行了優化整合,比如將原陸上上升段的4個應急救生區壓縮成3個,較強的主副著陸場搜救力量承擔其中兩個區的任務;再如將海上應急濺落區劃分給交通運輸部負責,打撈船由6艘減至3艘等等。在技術上主要是進行綜合集成創新,新建成了空中搜救指揮平臺,將搜救的組織指揮從地面轉移到空中。同時充分利用我國先進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增強了對信息的搜取、處理和傳輸,大大提高了搜索返回艙和營救航天員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