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次南極科考示意圖
完成昆侖站二期工程
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我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準備就緒,所有考察隊員將于8日集結上海,整裝待發。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介紹,我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計劃于10月11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啟程奔赴南極。考察隊共有251名考察隊員,是自1984年我國首次南極考察以來人員最多的一次;考察隊將執行59項科學考察任務,是我國南極考察歷史上任務最重的一次。
在為期180多天的考察期間內,我國科考隊員將重點進行昆侖站和格羅夫山的內陸科學考察。據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副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冰川室主任李院生介紹,我國在南極內陸冰蓋之巔成功建立了昆侖站以后,今后將深入開展冰川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科學考察。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考察隊員將進行深冰芯鉆探的前期準備工作,在昆侖站構筑深冰芯鉆探的場地,同時繼續開展中山站—DomeA斷面的冰川學觀測、DomeA天文臺址測量和天文觀測以及測繪學考察,并將完成昆侖站的二期工程,包括安裝調試污水處理等設備。
3名臺灣隊員引人注目
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中,3名來自臺灣的考察隊員尤為引人關注,這是臺灣科研人員首次參加大陸南極科學考察。
來自臺灣正修科技大學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的許廷煒和來自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郭富雯,將在長城站現場執行“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征及糞土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年代變化趨勢”的課題研究,計劃通過采集南極長城站附近企鵝棲息地的新鮮糞土、藻類、地衣等樣品,以及對廢棄的企鵝巢穴進行挖掘等考察,研究南極的有機物污染狀況。
郭富雯還將和來自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另一名科研人員林家興一起,合作開展“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的研究,計劃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附近的海域進行潛水作業,采集生物樣品。通過對所采集的生物樣品利用DNA定序及形態特征等方法進行鑒別研究,以期發現具有發展潛力的海洋天然化合物,同時了解不同水域間生物可能存在的親緣關系、不同環境間同種生物的差異。
計劃建造第二艘科考船
在遙遠的地球南北兩極進行科學考察,我國目前唯一的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今后有望不再“單兵作戰”。據魏文良透露,我國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自主建造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以增強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能力,同時提升我國建造破冰船的水平。
據悉,計劃新建的極地科學考察將與“雪龍”號形成合理分工,新建的破冰船將主要承擔科學考察任務,船舶噸位將小于“雪龍”號,但船的馬力和破冰能力將大于“雪龍”號。今后,“雪龍”號將主要承擔我國極地考察的物資運輸和人員輸送任務,以科學考察任務為輔。
“擁有一艘我國自主建造的破冰船,是我國幾代極地人的夢想。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相信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魏文良說。
由于地球南北兩極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擁有性能好的破冰船是開展極地科學考察的關鍵,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
魏文良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道開通在即,用于極地冰區航行的船舶今后將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潛力。我國計劃建造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還將為提升我國破冰船的建造能力帶來契機。
(據新華網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