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人造太陽”實驗裝置。
揭秘人造太陽運行原理 解決未來能源問題(圖)
"人造太陽"面臨眾多難題 期待破解任重而道遠
1985年,處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核超級大國在日內瓦峰會上提出了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合作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也就是被稱作“伊特爾”的人造太陽計劃。1988年,該計劃正式啟動。經過20多年的共同努力,在克服一個又一個重大科研難題的基礎上,由中、歐、日、韓、俄、美六方組成的ITER國際組織于2007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后來印度也加入進來。
16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7個成員國代表齊聚中國江蘇,共同研究這一可能影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計劃。
無窮的能源
對于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目前我們熟悉的是各國普遍采用的核電站,它是靠核裂變產生的能量發電,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則是靠核聚變獲取能量,它將更加環保,而且可利用資源無限大,還不會產生放射性廢料。
因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反應原理與太陽內部的聚變原理一樣,所以它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科技部副部長曹建林在接受采訪時說,人造太陽計劃將幫助人們徹底擺脫能源短缺的困境。
曹建林解釋說,在太陽內部不斷地進行著核聚變,然后它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在地球上造成這種核聚變,實際上就是直接在造太陽,模擬太陽能源的制造機理制造能源。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聚變專家段旭如說,從理論上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幾乎能為人類提供無窮的能源。
中國出資10%
人造太陽計劃是目前世界上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因此備受各國政府與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該計劃涉及到全球60%的人口和80%的GDP,其預算總經費是100億歐元,其中歐盟承擔40%,其余6方各承擔9%。從2008年開始,伊特爾試驗堆工程已經在法國南部城市卡達拉舍進行建設,這次第六屆理事會就是要審議伊特爾一個最基本的計劃叫計劃基準,也就是對伊特爾計劃的總進度、總費用、技術規格、項目管理在內的幾個文件進行最后的審核。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預期持續30年,10年作為工程建設,20年作為運行。中國在2003年2月宣布作為全權獨立成員加入該計劃,這意味著中國承諾承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工程總造價100億歐元的10%,并享受全部知識產權。段旭如介紹說,中國參與這個項目意義重大——“我們提供10%的支持,其中70%以上是提供實物的貢獻,也就是說給伊特爾提供一些部件。享有全部的知識產權意味著,我們雖然只承擔了10%,但實際上其他90%的技術資料都是可以共享的,這樣的話,對今后我們建造自己的試驗堆有更多技術上的支持。”
20年后初見成效
在16日的會議開幕式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中國方面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伊特爾組織的工作,履行中方在計劃中的各項承諾和義務。
那么,“人造太陽”計劃還要多久才能成功,為人類造福呢?萬鋼表示,“最終大家看到核聚變實驗堆能夠完成它的實驗,供人類生活利用,應該在20年到30年后,能見到最初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