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發展門戶網5月14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表了《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全文如下:
201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3年5月
目 錄
前 言
一、經濟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二、政治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三、文化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四、社會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五、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六、人權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前 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帶領全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上,不斷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向前推進。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級國家機關的意志和行動。繼“人權”分別莊嚴載入中國憲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中國共產黨黨章之后,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又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中國政府還發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并對《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評估。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有計劃、持續穩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和主要原則。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中國將人權事業的發展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的全面、協調發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和奮斗,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民主建設水平、依法治國水平、文化發展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環境保護水平,都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區域差異較大,資源有限,環境和生態保護壓力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中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較多,需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加以解決。在中國,實現更高水平的人權保障,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一、經濟建設中的人權保障
中國有13億多人口,不發展經濟,不首先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其他一切權利都難以實現。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根本。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多年來,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發展經濟來擴大城鄉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和家庭財產收入,改善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條件,維護弱勢群體權益,使公民經濟權利得到更加切實的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為改善民生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2012年,在世界各大經濟體增長全面減速、各種風險不斷暴露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8%,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到2.6%。201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8957萬噸,實現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二個連續9年增產,連續6年產量超5億噸。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連續9年增長,對于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為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打下了堅實基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08年至2012年,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46.5萬公里,改造農村危房1033萬戶,解決了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和無電區445萬人的用電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12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快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快于城鎮居民。2012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9.3%,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2%。到2012年底,全國民用轎車保有量5989萬輛,比上年增長20.7%,其中私人轎車5308萬輛,增長22.8%;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全國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39031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1896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82.6部/百人,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0.7部/百人。互聯網上網人數5.64億人,其中使用移動電話上網人數4.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2012年全年國內出游人數達29.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1%;國內居民出境人數8318萬人次,增長18.4%。其中因私出境7706萬人次,增長20.2%,占出境人數的92.6%。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2008年至2012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農村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為不斷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中國政府于2011年頒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總目標。國家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格)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更多低收入人口被納入扶貧范圍。2011年全國扶貧對象覆蓋人口1.22億人,占農村戶籍人口的12.7%。2012年,中央財政綜合扶貧投入2996億元,比2011年增長31.9%。其中,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32億元。啟動實施了武陵山、六盤山、羅霄山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及“十二五”(2011-2015年)時期支持西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著力解決深度貧困問題。2011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85元,比2009年增長40.2%,增幅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2012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989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339萬人。國家編制出臺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十二五”規劃》,計劃“十二五”期間,完成中西部3萬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年均6000個村。農村貧困殘疾人生活狀況進一步改善。2012年國務院印發《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2012年,共扶持229.9萬農村貧困殘疾人,為86.1萬農村殘疾人提供實用技術培訓,為13.2萬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危房改造。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中國政府堅持國家幫助、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方針,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努力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2010年至2012年,中央財政對8個民族省(自治區)轉移支付總額為26055億元,占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的比重由24.3%提高到25.7%,同時加大了對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縣及邊境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國家編制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將6個10萬人以上30萬人以下的民族納入扶持范圍,安排專項資金幫助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經濟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國家支持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編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年)》。國家制定了促進牧民增收、支持牧區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成效顯著。2005年至2010年,民族8省區貧困人口從2338.4萬人減少到1304.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6.5%下降到7%,比全國同期貧困發生率下降幅度快了近5.5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2009年以來,圍繞“住有所居”和“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兩大主題,在推進城鎮住房市場化改革,努力通過發展商品房市場滿足群眾多層次住房需求的同時,中國政府把滿足困難群眾基本住房需要,列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通過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工作。中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城鎮地區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以及農村地區的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2008年至2012年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800多萬套,棚戶區改造住房1200多萬套。到2012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3100萬戶城鎮家庭的住房困難,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12.5%左右。此外,全國還有近50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政府發放的廉租住房租賃補貼。2012年底,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分別比2007年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為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頒布施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同時廢止了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積極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為保障就業提供了條件。國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保障公民工作權。2008年至2012年,累計投入就業專項資金1973億元,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2800萬人,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830萬人。2012年,在經濟增速趨緩的背景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8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與上年末持平。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261萬人,比上年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增長3.0%;本地農民工9925萬人,增長5.4%。國家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8.5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帶動2800萬農民就業。2012年,城鎮新安排殘疾人就業32.9萬人;城鎮實際在業殘疾人達到444.8萬;1770.3萬農村殘疾人實現穩定就業。2011年,全國共組織開展各類職業培訓約2200萬人次。2012年,中央財政支出就業專項資金454億元,用于支持落實相關促進就業的政策。2010-2012年,農業部依托“陽光工程”培訓項目開展農業技能培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培訓補助資金33億元,培訓農民930萬人次。
保障勞動者各項基本權利。國家先后修改了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制定了《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保障勞動者各項權利。工會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截至2012年9月,全國建立基層工會組織266.6萬個,覆蓋企事業機關單位616.6萬個,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長34.9%和42.8%,其中非公經濟組織工會組織185.5萬個,較2009年增長47%。工會會員達2.8億人,較2009年增長16.7%,其中非公經濟組織會員達1.6億人,較2009年增長16%。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保障獲得公平報酬的權利。截至2012年9月,全國共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122.8萬份,覆蓋企業308.2萬家,覆蓋職工1.5億人,與2009年相比分別增長140%、241%和142%。2012年,全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查處違法案件41.2萬件,督促用人單位與805.5萬人次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2012年,全國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幅22%。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由2007年的24932元增加到2011年的42452元,年均增長14.23%;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2009年的18199元增加到2011年的24556元,年均增長16.16%。
保障人民生活和生產安全。中國重視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保障人民生活和生產安全。近年來,國家努力構建完善的市政公用事業服務體系,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迄今,中國共21次獲得聯合國人居獎,有7個項目獲得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有30個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398個項目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11年,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供水量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0.6%。截至2012年底,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已經覆蓋全部省,共設立水質監測點近3萬個。2010-2012年,全國累計解決了1.72億農村居民和2300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2008年以來,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1.8萬座。國家著力解決制約安全生產的突出問題和深層矛盾,安全生產法規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頒布了多項安全生產標準,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深入治理違規違章行為,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不斷深化隱患排查治理。2012年,全國查處無證和證照不全從事生產經營、建設等各類非法違法行為144萬起,違規違章行為305萬起。平均每年培訓高危行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500多萬人次,農民工1300萬人次,煤礦班組長13萬人。發布了1022項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和355項新型安全實用產品,集中推廣了100個安全動態監測監控項目。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2011年比2010年分別下降4.3%、5.1%,2012年比2011年又分別下降3.1%、4.7%;億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就業人員事故死亡率、煤礦百萬噸事故死亡率、交通萬車事故死亡率,2011年比2010年分別下降13.9%、11.7%、24.7%和12.5%,2012年比2011年又分別下降18%、13%、34%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