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十二五期間農民工城市化之門即將開啟

2010年10月22日13:50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十二五” 唯GDP論 “十二五”規劃 十七屆五中全會 十七屆 五中全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走向真實城市化

  在“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體系中,“轉移農業勞動力人數”指標或將被“農民工市民化人數”所取代,具有真正意義的農民工城市化之門即將開啟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范若虹 徐淑君

  曹秀芝,河北承德平泉縣一位普通的農民。1991年初,23歲的曹秀芝離開老家,前往北京打工,她做過保潔員、送過報紙。

  19年過去了,年過40歲的她依然住在北京“城中村”廉價的出租屋內,唯一不同的是,她和一位來自河南農村的小伙子結了婚,10月份兒子剛滿五個月。老來得子并沒有給夫妻倆帶來過多的喜悅。近20年的城市生活,曹秀芝從一個出租屋搬到另一個出租屋,沒買過一件像樣的家具。

  “我們一直這么湊合著過。”曹秀芝說,“現在有了孩子,我更是不敢想到未來,孩子將來上學怎么辦?我們老了干不動了怎么辦?我能給孩子什么?未來或許只能再回老家。”

  像曹秀芝一樣,長期(超過六個月)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全國范圍有1.45億人。他們絕大部分被納入到中國城市化率的統計,但卻一直保留著農民的身份,沒有享受過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

  知情人士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十二五”規劃中,城市化將是其中一個關鍵主題。在“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體系中,“轉移農業勞動力人數”指標或將被“農民工市民化人數”取代,具有真正意義的農民工城市化之門即將打開。

  或許不久的將來,曹秀芝們將不再需要舉家回鄉了,城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真正的生存空間。而從整個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戰略全局來講,農民工真實意義上的城市化,對于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的城市化

  “十一五”期間,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轉移農業勞動力人數”,未來這一指標如果變為“農民工市民化人數”計入統計,將意味著統計理念上的重大轉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崔傳義對《財經國家周刊》分析指出,原來的指標僅僅關注農民職業身份的轉變,把農民當作勞動力來看。而新的指標則看到了社會結構的變化,把農民當作公民看待,排除二元結構中的不平等,解決他們的基本權益需求。

  “這種指標替換是一種進步,關注‘人’的城市化,而不是僅僅‘勞動力’的城市化。”崔傳義說。

  當前的戶籍制度改革相對城市化的進程落后。很多像曹秀芝一樣在一個城市工作、生活了10年以上的農民工,仍然沒有資格獲得當地戶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調查顯示,截至2007年底,農民工進城后,能夠轉為城鎮戶籍的比例為1.7%。

  然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都陽看來,表面上,農民工城市化的障礙是戶籍制度,實質上卻是由于戶籍背后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差異。簡單的戶籍改變,如果沒有跟隨上社會福利的均等化,也無法真正實現農民工市民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農民工辦在2010年6月發布的《我國農民工工作“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研究》中建議,“十二五”期間,應實行兩策并舉的方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即,將戶籍制度改革和社會公共服務改革同時進行。

  其具體目標是:未來五年解決20%進城農民工的戶籍問題;讓90%的農民工子女能夠進入城市公辦學校,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解決60%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和50%的養老保險;建立農民工經濟租用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現價商品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就業與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認為,當前農民工城市化的瓶頸是戶籍制度與福利制度的剝離,他建議要破除公共服務屬地化管理,實現國家層面的公共服務均等化。

  對于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說,“就是錢的問題,農民工市民化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

  該基金會9月21日發布的《促進人的發展的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報告測算,中國當前每一位農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約在10萬元左右,涵蓋必要的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投入。報告建議,未來中國每年應實現2000萬農民工的市民化,這意味著每年需要投入2萬億資金,可以考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場各自承擔1:1:2的比例。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確實需要政府在社會保障和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方面增加大量投入。

  在他看來,切實壓縮目前無效和低效的政府投資及其他政府消費,減少腐敗和浪費,就可以節約大量公共資金。同時改革資源稅體系和國有企業利潤分配體制也可以增加財政收入。“關鍵在于能否有效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市民化與擴內需

  “如果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是一盤棋,那么城市化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活棋。任何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都是需求問題,農民工市民化帶來的是巨大的內需。”湯敏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的研究,每1%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將使中國居民消費總額提高0.19至0.34個百分點。

  按照官方的統計口徑,過去10年,中國城鎮化率以接近1.2%的速度增長,到2009年底,中國有城鎮常駐人口6.22億人,城鎮化率為46.6%。

  但是,內需卻沒有相應地擴大。其中的原因在于,依照這種統計口徑,所有在城鎮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來人口均被統計為城鎮人口,而其中超過70%的新增城鎮人口是持農業戶籍的進城打工者和郊區農業人口。

  這些農民工雖然在城市就業和生活,但僅僅是勞動力的城市化,而不是家庭的城市化,因此農民工們很少在城市消費。同時,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都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也使其消費能力偏低,沒有真正帶來內需的增長。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其9月21日報告中把這一狀態稱為“半城市化”。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9月初發布的一份報告則將其更形象地稱為“偽城市化”。

  如果剔除這些“偽城市化”的統計部分,按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的測算,中國當前真正的城市化率僅為33%左右,未來中國城市化發展空間巨大。

  如果在“十二五”期間,逐步啟動農民工真正市民化,他們的住房、教育、休閑等一系列的消費隨之而來,這將創造史無前例的巨大市場需求,也無疑會幫助中國度過當前外需不足,國內經濟發展速度面臨下行風險的嚴峻時期。

  崔傳義表示,農民工市民化不僅具有對內需的極大拉動作用,還是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所在。農民工的家庭不在城市,也沒有任何失業及社會保障,一旦失業就會引發回鄉潮。這種大的勞動力市場波動對于企業和產業的發展都是巨大的打擊。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及其團隊在對“十一五”規劃進行評估的時候發現,雖然“十一五”完成率可達到86%~91%,但是卻未能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目標,這無疑跟“偽城市化”有著一定的聯系。

  從另一方面看,當前70%的農民工沒有得到進一步培訓的機會,而作為現實中的“產業工人”,他們的技術和能力決定了未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能性。

  “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具有相當的緊迫性,避免將來一出現經濟波動就引發勞動力市場的波動。”崔傳義對記者說。

  “可以說,當前農民工城市化問題已經占到了中國社會問題三分之一的份量。”崔傳義補充道,農民工的市民化還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保持社會穩定,提高農村收入,幫助解決三農問題中農村空心化、女性化、留守兒童以及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等諸多問題,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調查失業率”替代“登記失業率”

  農民工城市化首當其沖的問題是就業,它是農民工遷徙的主要動因。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十二五”指標體系中還將考慮另外一項重要的改變,就是用“城鎮調查失業率”代替“城鎮登記失業率”,而且這一指標有可能成為比GDP更重要的考核各級政府官員的標準。

  自從1994年開始,中國17年來一直以“城鎮登記失業率”作為就業數據的指標,但是即使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城鎮登記失業率”也沒有大的變化,一直維持在4%上下,無法真正反映市場的就業情況。

  都陽表示,對于新的指標“城鎮調查失業率”,技術上已沒有障礙。國家統計局從2005年開始,每半年就進行一次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只不過沒有對外正式公布過。

  這一指標的變化有助于完善中國未來的就業政策,并依據準確的就業市場數據來采取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都陽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GDP的增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GDP增長,但就業沒有增長;另一種是GDP增長也拉動就業增長。都陽表示,在中國現階段,不應追求GDP的一味增長,可以考慮放棄無法創造新增就業的那部分GDP。

  王小魯認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太小。經濟增長本身并不是目的。如果大家把蛋糕做大,但最后卻僅分給少數人,這種增長對大多人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這種基于不公平收入分配下的經濟增長也無法長期持續。這就需要改革政府管理體制,轉換政府職能,改變政府激勵機制,使各級政府能夠把廣泛就業和全體公民利益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

  “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各級政府有動力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王小魯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對《財經國家周刊》說,政府雖然需要大力擴大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市民化,但是當前更重要的還在于給農民更多的選擇權,建立農民工的長期自由流轉機制。

  在國家人口計生委組織的2010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中,浙江部分數據顯示,只有20.4%的在浙農民工希望獲得城市戶籍,而40.3%的農民工不想轉為非農戶口,他們的最大理由是為了保留在農村的土地。

  于建嶸表示,當前在無法短時期內解決城鄉二元體制的情況下,土地成為農民就業的保障,也是農民財產權益的集中體現,它可以幫助農民工應對未來的風險。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財經國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