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
●地點:朝陽區金盞鄉皮村
外來打工者人手5張暫住證
如今,朝陽區金盞鄉皮村九成是外來打工者。由于附近鄉村拆遷,春節后這里的打工者驟增至近萬人,平均每人辦過5張暫住證。一張小小的暫住證見證了這座城市接納外來人口的步伐,也蘊含著打工者一段段苦辣酸甜的故事。
在皮村打工博物館內,存放有數十本各地方、各時期的暫住證。這些暫住證都是工友們自發捐贈的。
館長許多說,暫住證會按照來京時間、職業等分為A、B、C三個檔次,打工博物館收集來的暫住證多數屬于最低級別的C級。C級暫住證需打工者每年更換,給打工者帶來很多不便。每人都有過被盤問、被收容遣送或被罰款的經歷。
1999年,許多來到北京,先后辦過五六個暫住證。剛到北京時,他住在昌平,每天早晚兩遍查暫住證,出門也得帶著,否則會被罰款,甚至被收容遣送。工友們不得已想出對策,晚上睡覺讓房東將門反鎖。
繼深圳、上海等10余城市先后步入“居住證時代”之后,去年12月2日,北京傳出“暫改居”的聲音。但相隔4月,京籍居住證還在調研中。“暫改居”何時實施,持居住證可享受哪些市民待遇,還是個未解之迷。
北京居住證難度大
實際上,北京居住證去年已調研一整年。“跟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居住證難度最大”,昨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表示,京籍居住證須在人口控制與市民待遇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官方持久調研、難以進入功能設計環節的主要原因。
2020年人口總量不超過1800萬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這一目標。但截至去年底,流動人口總量已達509.2萬人,由于部分流動人口未做任何登記,實際數量遠高出這一數據。毛壽龍說,北京集結了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面對強大的人口控制壓力,京籍居住證功能設計稍有閃失,就會引發爆棚效應。
暫住證日漸式微
京籍居住證“難產”,可自1984年至今實行了26年的暫住證制度,在京早已名存實亡。此前,時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長的馬振川曾屢次表示,自2003年《收容遣送管理辦法》廢止后,流動人口管理基本處于真空地帶。因不少流動人口“拒”辦暫住證,導致“底數不清”,官方無法掌握流動人口數量、職業等基礎信息,僅最近三年,北京警方至少推行了三次全市規模的“社區民警入戶大走訪”行動,片警挨門挨戶查防流動人口。
為挽救“危局”,6年前,北京開始推行暫住證“改革”,試圖通過賦予服務功能,吸引流動人口辦證,但收效甚微。
居住證制度受質疑
暫住證失效,北京迫切需要一項行之有效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但對于仍在調研中的居住證制度,一些專家同樣持質疑態度。
三農問題學者李昌平在京生活10年,自稱從未辦過暫住證,即使推出居住證,仍不會登記辦證。“換湯不換藥”,他說,二者實質問題都在于戶口背后的福利差別待遇,各地區的社會福利標準不同,導致戶口含金量地域差,唯有消除地域差,才能解決流動人口管理問題。本報記者 王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