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經濟的狀況與其自身相關。早在今年兩會開幕前的一周里,很多外國網民就像關心自己的家事一樣關注起遙遠中國的國事來了,其熱情之高甚至不輸于中國網民——
“為什么全世界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中國仍然能夠高增長?”“今年中國的刺激經濟政策會不會退出?”“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何益處?”……
3月3日起,總數超出去年的外國記者陣容出現在中國兩會的會場。他們從一個會場跑到另一個會場,聆聽著,思考著,提問著,手指在鍵盤上跳動,一條條“中國消息”從指尖流淌出去……
同樣關注中國兩會的,還有許多國際研究機構。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剛這幾天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每天跟蹤中國兩會熱點,分析背后傳遞的政策變動。
“今年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元年,中國的崛起強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調整,對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發展都影響很大。”陳剛說。
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日子,復蘇的道路仍然曲折漫長,但大宗商品的價格已在向上攀升,刺激經濟政策走向何方,各國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中國的選擇取向是一個風向標。
“中國讓世界松了口氣。”觀察兩會的韓國媒體說,由于中國人民銀行從今年初已先后兩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人們紛紛預測可能很快會實施退出經濟刺激戰略。而此次兩會完全沒有提及其可能性。中國政府保持與去年接近的財政赤字規模,意味著今年將繼續推行經濟刺激政策。世界聚焦中國兩會——
當前,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各國都需要重新“調焦距、對光圈”。中國對外關系的走向惹人關注。
一項網上調查顯示,近90%參與調查的境外受眾認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很重要”,他們普遍關心中國與其所在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系,并希望與中國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與交流。
從G20峰會到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事務的討論和解決中,參與到國際政策的制定中,在國際經濟中的話語權得到提高。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宮力說:“環顧國際,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的崛起,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中發揮的作用,是國際關注中國兩會的重要動力。”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行動迅速、出拳有力,回升強勁,不少外國人在探究,中國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3月5日,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這樣寫道:“中國以幾乎剎不住車的經濟增長率挺過了金融危機。目前流行的不是提醒中國尋找其他政治制度,而是尋找北京的成功秘訣。”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再次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危機降臨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調集各方面的力量,甚至是舉全國之力,統一行動,奮力抗戰,這是我們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回升向好的決定性因素。
“毫無疑問,規模龐大的中國經濟好比引領世界經濟前行的一艘巨輪。”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全世界通過兩會密切關注,中國這艘經濟巨輪的任何一個變化,都可能會影響各國對本身經濟前景的判斷和決策。
人民群眾心系兩會——民生的主題讓兩會與百姓的距離越來越近,公平與正義的內涵更加扣人心弦、深入人心
加拿大《環球郵報》這樣描述中國的兩會:有兩場有關中國前景的討論正在展開,一場是在人大和政協的兩會上,另一場是在互聯網的論壇上……
其實,他們的描述并不準確,此時,討論的場景遠遠不限于此,可能在天津的勸業場前,可能在上海浦東新區的寫字樓里,可能在公交車上,在會議室里,在工廠的車間,在田間地頭……
無怪乎一些輿論專家評論說:今年的兩會已不單純是代表委員的兩會,而是面向普通大眾的全民論壇。兩會,也因此被中國公眾賦予更多的期待。
民生主題,像一根紅線把普通群眾和兩會緊密相連,不斷匯聚起前進的力量。
兩會前,各大網站不約而同地展開了“兩會熱點調查”。前10位熱點排序雖不相同,但民生問題無一例外地全都排在首位,可見民生分量之重。萬眾期待,期待著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時期后的第一個兩會,能給他們帶來新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