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京中關村地區一塊醒目的路牌,上面寫著:“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前方500米”。
2008年11月26日,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彭林祥正在宿舍上網查找資料寫作畢業論文。他的“網絡生涯”僅有短短幾年,而生活卻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說,15年前互聯網對中國來說還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那么今天,網絡無疑已經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信息時代后來者到互聯網大國
1969年9月2日,有兩臺機器第一次連接形成了ARPANET,由分布在美國的10個節點組成,這就是互聯網的濫觴。ARPANET與其他網絡聯結,這個TCP/IP協議于1983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一天被人們戲稱為“互聯網的生日”。
對于已有近40年歷史的互聯網世界來說,中國無疑是一個信息時代的后來者。“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臺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恒感慨。
1994年4月20日,中國首次接入國際互聯網,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七十七個國家。此后,互聯網便在中國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經過短短15年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更是作為一種新型載體,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互聯網已經成長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媒介。
今年7月2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2.53億,首次大幅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網民中接入寬帶比例為84.7%,寬帶網民數已達到2.14億人,寬帶網民規模為世界第一;我國CN域名注冊量也以1218.8萬個超過德國.de域名,成為全球第一大國家頂級域名。報告宣稱,三項重大突破已顯示出中國的互聯網大國規模。
中國互聯網在2008年的突飛猛進與今年一系列重大新聞事件中網絡媒體的突出表現密切相關,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黃澄清分析,這些事件使得更多的網民通過互聯網查詢相關信息,網絡媒體的獨特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冰雪災害、拉薩“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2008北京奧運會、神舟七號……與2008的諸多大事件相生相伴,互聯網已成為今天中國文化傳播領域中影響巨大的、最具發展潛力的輿論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