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第2顆北斗導航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儀器正常 遙感衛星六號成功發射 -首季保費收入增長10% 保險資金運用收益增逾四成 基金扭虧為盈 -7噸洋奶粉被驅出中國 檢出細菌超標 蘇泊爾壓力鍋"爆"聲不斷 -第3批中央投資或5月上旬下發 規模或超1300億 新刺激方案彈藥足 -淡水河谷折價向中國出售鐵礦 談判仍博弈 鋼材期貨或是終極方案 -中俄簽石油領域合作政府協議 法方稱做好與中國大飛機合作準備 -5大航空公司被曝聯手漲價 方案獲民航局許可 電價上調風聲又起 -遭俄擊沉中國貨船船長獲刑3個月 中國商船索馬里遭劫視頻首公開 -外交部就麻生向靖國神社奉送祭祀供品答問 望日方妥善處理 實錄 -海上閱兵三大懸念 閱兵軍艦今開放 海軍先驅后代揭秘中國海軍
首頁>>國際合作
性別與減災國際會議在京開幕 陳至立發表書面致辭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4 月 20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來自43個國家及聯合國系統負責婦女事務和災害管理部門的高級官員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的26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了“性別與減災國際會議”。 (中國發展門戶網 魏博 攝)

 

   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莎-羅斯?米基羅向會議發來了賀辭,圖為聯合國國際減災事務助理秘書長瓦爾斯特龍代讀。(中國發展門戶網 魏博 攝)

"性別與減災國際會議"4月20日在北京召開(圖)

中國應加強婦女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拓展國際合作

汶川地震婦女受災嚴重 死亡和失蹤婦女約14465人

性別與減災國際會議22日閉幕 通過《北京倡議》

將性別意識納入減災全球行動北京倡議(全文)

2009年4月20日,由全國婦聯和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聯合主辦的“性別與減災國際會議”在京開幕。來自43個國家及聯合國系統負責婦女事務和災害管理部門的高級官員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的26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向會議發來書面致辭。

陳至立在致辭中指出,男女平等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政府一貫強調男女兩性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按照平等參與、共同受益的原則制定國家宏觀規劃,并運用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種手段,努力保證婦女各項權益的實現和發展進步。在與減災有關的減貧、環保、社區建設等諸多領域,中國政府關注婦女的特殊利益、加強對婦女的保護,并注重發揮婦女的作用和潛力,提高婦女抵御各種災害風險的能力。

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將性別指標納入貧困監測體系,逐年加大對婦女的扶貧資金,并通過小額信貸、勞務輸出、教育培訓、對口幫扶等渠道和方式扶持貧困婦女脫貧致富。中國政府積極發揮婦女在保護和改善環境中的作用,推動婦女參與環保科研、評價、規劃、設計、監測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保護和改善婦女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和人居環境,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風險。

陳至立在致辭中指出,在社區建設中,在提高婦女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災害的能力之外,政府還注重賦權婦女,發揮婦女在社區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全國婦聯積極配合政府,在圍繞減災的各項工作中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婦女兒童的訴求,努力解決婦女兒童的實際困難,切實發揮了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晴宜作了題為“加強性別意識,推動減災進程”的主旨發言。

期間,與會代表將回顧國際社會在將性別問題納入減災活動主流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面臨的障礙,并就性別視角納入減災決策,性別與扶貧、氣候變暖以及男女平等參與社區減災等議題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中國發展門戶網 魏博)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1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中國應加強婦女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拓展國際合作
中國每年約7000名婦女在分娩中死亡 占全球1.3%
中國下發反對拐賣婦女兒童工作檢查考核標準
婦女權益保障問題呈現新特點 女代表關注四方面
中國每年約3萬婦女死于宮頸癌 官方推廣診治技術
我國已為5000余名地震災區婦女提供再生育服務
"性別與減災國際會議"4月20日在北京召開(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全文)
中國確定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國家減災委首席專家:減災應納入“大部制”
圖片新聞:
浙江縉云發生有毒固體廢物泄漏事故 26人仍留院觀察(組圖)
新疆阿合奇縣5.5級地震 致使1.5萬人受災(組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