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贈莊信正夫人照(資料圖片)
張愛玲的遺稿又有新發現。4月,張愛玲生前惟一一篇描寫臺灣的游記《重訪邊城》,在臺灣媒體上發表。
《重訪邊城》讓人拍案
1961年秋,張愛玲先訪臺灣再到香港,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臺灣。1963年,張愛玲將此行的見聞寫成英文游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2007年,張愛玲作品的版權繼承人宋以朗整理資料時,意外找出34頁張愛玲從未發表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經過比對,發現它并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譯本,而是張愛玲在上世紀80年代以中文重新寫作的新版本。
1963年張愛玲寫下英文版的《重訪邊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后,在臺灣文學界引起極大的反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張愛玲到臺灣短期旅游時,會見了臺灣文學界的幾位巨擘,諸如王楨和、白先勇等人。但或許是因為旅游時間僅僅一個星期,比不上她創作其它作品時長時間的細膩雕琢,再加上全篇以英文創作,不像使用中文時的淋漓盡致,因此外界對此文評價一般。
但這次發現的中文版《重訪邊城》,卻讓筆者讀得頗為拍案。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子,當發現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臺灣,竟曾是張愛玲透筆下的題材,更讓人想要一睹風采。沒想到一開場,張愛玲就攻破了臺灣島民的心防。
“孤島渴望外界友情”
游記的開始是以輕松的筆觸,描寫她在機場等待接機時的故事。她碰到一位老是在飛機場接美國名人的神經病,誤把她當作當時競選加州州長失敗的尼克松的夫人。對于這個“美麗的誤會”,“我笑了起來,隨即被一陣抑郁的浪潮淹沒了,是這孤島對外界友情的渴望”。一針見血地刻畫出臺灣人甚至一直到今天,自己毫無察覺卻表現明顯的性格。
接著張愛玲寫道,其實早在這之前,她曾經過臺灣――“在珍珠港事變后從香港回上海,乘的日本船因為躲避轟炸,航線彎彎扭扭的路過南臺灣,不靠岸,遠遠的只看見個山。是一個初夏輕陰的下午,淺翠綠的欹斜秀削的山峰映在雪白的天上,近山腳沒入白霧中。像古畫的青綠山水,不過紙張沒有泛黃?!艺驹谀抢镆粍佣疾粍樱瑳]敢走開一步,怕錯過了,知道這輩子不會再看見更美的風景了”。身為臺灣人,看到她這段描述,當真是觸動心弦,感動不已。彷佛當時被葡萄牙人驚嘆的“福爾摩沙”(意指美麗島),如此不著歲月痕跡般地透過她的文字,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午后,張愛玲在臺灣畫家席德進的伴游下,在臺北逛街。臺灣當時剛剛脫離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正值國民黨政府剛來臺灣沒多久。
“房屋輕巧新建,像擠電梯一樣擠的不郁塞,彷佛也同樣是暫時的”。這些隨國民黨政府來臺的居民,當時也絕對沒有料到,就要這樣在臺灣度過下半輩子。之前在中國大陸的娛樂也帶到了這里,于是張愛玲看到了露天書場。也許因為只是暫時的,所以和大陸的書場比起來總是少這少那,不過有一樣東西卻是少不得:“茶總有得喝”。
接著,張愛玲參觀了臺灣的廟宇。她稱,臺灣的廟宇是“全世界最家常的廟宇”,除了傳承華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外,又加上了臺灣島特有的風土民情,還可以看到臺灣道教佛教互相融合的結果:“神案上花瓶里又插著一大瓶彩紙令旗”。
本土的閩南文化,得以在臺灣保存,是因為它不像大多數的閩南文化之一被中原主流文化淹沒了。于是這原本也是多元中華文化的閩南特色,就被臺灣當作是能夠象征“本土意識”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