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運”即國運,流失“大典”折射百年滄桑
在今年6月舉辦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上曾傳出消息:“一冊散佚海外的《永樂大典》重現于世并將入藏國圖。”近日經記者確認,這冊《永樂大典》已經正式入藏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陳紅彥透露,從一位加拿大華人手中獲得的這冊《永樂大典》是卷2272至2274“模”字韻的“湖”字一冊,與國圖所藏的《永樂大典》可以前后綴合。至此,國圖收藏的《永樂大典》已達222冊,數量居世界首位。
《永樂大典》的流散與回歸是近代以來中國流失海外古籍命運的一個縮影。據陳紅彥介紹,《永樂大典》成書的時候有1萬多冊,現存只有380冊左右,不到原書的4%,分散在十幾個國家的30多個機構,其中英、美、德、日等國收藏數量較多。
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之所以會流失海外,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位于東交民巷的翰林院因靠近使館區,淪為戰場,保存于此的800余冊《永樂大典》幾乎全遭焚毀,幸存的殘本或被侵略者作為戰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國內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人翻檢拾走。此后,外國侵略者還從一些書商、收藏家手中收購大典。最后,翰林院僅剩的64冊大典被清朝大臣陸潤庠運回府中。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第一批《永樂大典》就來自陸潤庠所藏。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流失海外的《永樂大典》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漸次回歸。上世紀50年代,中蘇關系比較好的時期,蘇聯曾歸還過一批《永樂大典》。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將11冊大典贈還中國;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贈還52冊;蘇聯科學院通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移贈1冊。當時的東德也贈還我國3冊。在60年代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周恩來總理特批專款從香港藏書家陳清華手中購回了一批珍貴古籍,其中有4冊《永樂大典》。陳紅彥說:“這些散失海外的《永樂大典》歷經滄桑,能夠回到國內,確實令人欣慰。”但她同時指出,回歸的只是少數,更多的珍貴古籍依然靜靜地躺在異國他鄉的圖書館、博物館和私人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