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記者熊爭艷 侯麗軍)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15日在北京表示,可持續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途徑。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是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對防范能力、保障糧食和水供給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中國共產黨和社會黨國際15日共同舉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討會上,沈曉農說,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平均溫度在過去100年中上升了0.74攝氏度,在可以遇見的將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將繼續下去。中國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年上升了0.5-0.8攝氏度,比全球同期增溫略高。
沈曉農說,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水資源供給、糧食安全、人體健康、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安全以及自然生態系統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天氣氣候災難發生頻率上升了4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上升了7倍。
沈曉農說,由于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各有差異。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適應氣候變化比減緩氣候變化更具有現實性和迫切性。在堅持適應與減緩并重、適應優先的基礎上,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對防范能力、保障糧食和水供給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應當作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他說。
沈曉農說,為降低氣候變化的災難風險,化解氣候變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威脅,必須加強極端氣象災難監測預報預警,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強度和空間分布特征及變化規律,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生態建設和生態安全、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安全、水資源保護和用水安全的影響與適應措施。
沈曉農指出,氣候變化是發展問題,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為消除各國家和地區在氣候變化應對能力上的差距,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消除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重視和加強國際合作,強調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和資金的支持,切實加強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