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團在村委會集體采訪。
“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團糟,小車開不進,板車用牛拉。”這首在村民中流傳的打油詩,據說是描寫2000年之前的下鄭村。然而,當今天來自全國的網絡媒體記者們走進這里時,昔日破舊局促的村莊已展露出新農村干凈、整潔的“面容”來。作為一個村人均收入僅4000元的貧苦村,他們是如何順利實現這“不可能的任務”的?網記們今天就打聽到了一個“五個由民”的創新故事。
村里老人們組成的民樂團。
記者拍攝正在村道上玩耍的兒童。
曾經弄堂窄得撐把傘就過不去
下鄭村位于是金華婺城區羅埠鎮東南部,全村228戶700多人,村中舊房和閑置宅基地未被利用,村周邊占用耕地建房嚴重,形成了“空心村”格局。據說,過去這里低矮緊挨的危舊房子成片,每年臺風到來,至少有10多戶需要臨時轉移安置,村內道路更是典型的羊腸小道,弄堂窄的連撐把傘就過不去,村道下點雨就得穿雨鞋,曾經有幾戶人家著火的,消防車來了也只能停在村口無法施救,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子被大火燒成灰燼。
村中舊房和閑置宅基地未利用,而在村周圍占用耕地建新房形成“空心村”是金華市不少農村的現狀。對于深感“空心村”種種不便的下鄭人來說,村莊整治更不能等了。可一劃算,村子里有2/3的老房子,拆遷改造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全村改造需要80萬元的資金,這讓村民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村集體經濟薄弱的下鄭碰到大困難。
怎么整治村民表決說了算
那么,下鄭村該怎么進行村莊整治?這么多老房子破屋子到底是拆還是不拆?于是,村里建立了由村民組成的新農村建設董事會,并實行“由民主張、由民管理、由民監督、由民支撐、由民評定”,同時還引進“聽證會”制度,對村里的決策事項“一事一議”,凡事由村民自己選擇,最終由村民說了算,接受村民監督。
例如,村里本來想模仿其它地方,把村內的池塘也進行改造,建個水榭亭臺的景觀,得需10多萬元,通過聽證會,80%的村民以太費錢為由反對,并要求改成公園,村兩委遵照執行,公園很快就建成了,不僅處理了拆遷帶來的廢土,讓村里多了一個綠化小公園,還節省了一筆開支,利用村民的智慧一舉三得。
“五個由民”的做法,使干部群眾一條心,大大激發村民開展村莊整治的積極性。去年10月當村莊道路澆筑因村資金不足時,負責建設的施工隊準備撤走,村建設理事會召集連續幾天商討籌資無果,村民得悉后,在3天內就紛紛捐款,共捐出4萬元,使工程得以延續。為快速推進新農村建設,在村莊改造中,許多村民自覺自愿積極配合,一些人自覺少要房屋拆遷補償款,一些人騰出舊房先拆,自己卻住進了舊校舍或集體房子或借住鄰居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