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至今,玉米、小麥、植物油相繼演繹了各自的牛市行情,農產品一波又一波上漲背后,是全球糧食能源化在作祟,而中國糧食也出現能源化苗頭。為中國13億人口糧食安全計,糧食加工業的發展必須以糧食安全為前提。在調查、醞醞大半年后,中國政府開始對目前最熱門的兩個糧食能源化品種———玉米和油菜“開刀”:昨天,國家發改委提出,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并出臺一系列控制玉米深加工的政策;而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嚴格控制油菜轉化生物柴油項目。
玉米深加工政策全面轉型
國家發改委昨日下發了《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將玉米深加工的審批權收歸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將玉米深加工列入限制類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上調玉米深加工的門檻,“現有凈資產不得低于擬建項目所需資本金的2倍,總資產不得低于擬建項目所需總投資的2.5倍”。長期跟蹤農產品的分析師陳保民認為,這堪稱我國玉米加工業政策最大轉型。
深加工量不得超總量26%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不僅可以作為食品和飼料,還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的工業原料,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玉米深加工出現增長過快的局面。“十五”期間,玉米深加工轉化玉米消耗數年均增長14%;而同期玉米產量年均增長僅為4.2%。為抑制玉米深加工盲目擴張,《意見》提出,“十一五”期間,將用糧規模控制在合理水平。玉米深加工業用糧規模占玉米消費總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內。
陳保民稱,目前,玉米深加工業用糧規模占玉米消費總量的比例約為26%,即玉米深加工控制在現有規模。
不再新增玉米乙醇項目
近年,玉米深加工投資增長最快的是燃料乙醇。
為達到上述26%的目標,《意見》提出,改革現有建設項目的核準制度,上收核準權限。“調整現行玉米深加工項目管理方式,實行項目核準制。所有新建和改擴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必須經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
另外,《意見》提出,“十一五”時期,對已經備案但尚未開工的擬建項目停止建設;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加強對現有企業改擴建項目的審查。
截至2006年,我國玉米燃料乙醇規模年產約150萬噸。清華大學核研院新能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十中認為,上述政策,表明我國不再新增玉米生產燃料乙醇產能和項目,即只有現存的四家定點企業才能做糧食乙醇,而且產量受限。
建立進出口數量調節制度
《意見》還提出,各地區原則上要減少玉米出口,以保證國內供求平衡。建立靈活的玉米進出口數量調節制度,在保證國內玉米生產穩定的條件下,東南沿海玉米主銷區在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較低時,可適當進口部分玉米,滿足國內飼料加工業的需求。
《意見》還提出,研究完善玉米初加工產品和部分深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
我國玉米庫存一度居高不下,為此,“十五”期間曾鼓勵玉米出口。去年下半年,國際玉米價格高漲,在此背景下,我國在今年三月份開始限制出口。《意見》出臺,表明我國將玉米出口數量靈活化、制度化、長期化。
鼓勵到海外建玉米基地
《意見》同時鼓勵玉米加工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資源。《意見》稱,積極參與世界糧食市場競爭,充分利用全球土地資源,通過融資支持、稅收優惠、技術輸出等國家統一制定的支持政策,鼓勵玉米加工企業到周邊、非洲、拉美等國家和地區建立玉米生產基地,發展玉米加工和畜禽養殖業,延伸國內農業生產能力,減少國內糧食生產的壓力。
陳保民認為,中國玉米種植和加工實力不強,現在走出去還難以立足,但是這是一個好的政策導向,表明政府的決心和態度。
限制外資進入玉米加工業
《意見》提出,將玉米深加工項目,列入限制類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對限制類外商投資產業,我國有嚴格的規定,這表明,外資難以進入玉米深加工行業。
陳保民認為,由于外資資金實力雄厚,產業化運作經驗豐富,技術精良,若不限制外資進入玉米深加工項目,玉米加工業可能與油脂一樣,成為一個被外資圍困的產業。國家出臺上述政策,正是為了保護我國弱小的玉米加工業。
我國油脂行業是最早國際化的一個農產品行業。目前,其原料大豆對外依存度約50%,同時,80%的豆油加工掌握在外資手中。中國油脂加工兩頭受擠壓,幾乎全軍覆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