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6%,為10年以來的新高,追平了1997年2月份創下的高點。這已經是CPI漲幅連續5個月運行在3%的警戒線上。不斷增長的CPI指數,引發了人們對通脹的擔憂。
然而CPI能否作為判斷通脹的依據?CPI究竟上漲多少才算是通脹?“5.6%”到底意味著什么?通貨膨脹離中國有多遠?政策面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但學界對此卻爭論激烈。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
貨幣貶值才是通脹標志
5.6%的CPI漲幅不值得大驚小怪
判斷:“5.6%的CPI漲幅不值得大驚小怪,不等于中國就出現了通脹。”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劉福垣觀點鮮明地說。
□依據
“通脹就是多印了鈔票。”劉福垣認為判斷是否出現通脹,不在于CPI漲了多少,關鍵在于什么漲、什么不漲。也就是要看CPI的上漲是貨幣貶值造成的還是產品價格上漲造成的。
分析7月份CPI數據的特點,最突出的便是食品價格上漲高于非食品。前者上漲了15.4%,后者上漲僅0.9%。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漲幅更是高達45.2%。
“很明顯,此輪CPI的持續走高是由于食品價格的不斷上漲。而人民幣不但沒有貶值,還越來越值錢,中國進口的東西越來越便宜,出口價格在上升。”如此分析,5.6%的CPI漲幅并沒有引發劉福垣“通脹壓力加大”的擔心。對于央行設置的3%的警戒線,他認為并沒有太大意義。價格上漲不一定就是通脹,價格下降也不一定就是通縮。”
他認為目前食品價格拉動的CPI上漲“對中國來說是個好現象”,表明中國低收入群體的支付能力在提高,內需在擴大。“肉價能夠不斷上漲就證明有購買力基礎在支撐,否則肉就只能臭在案板上了!”
□建議
“5%-6%的CPI增幅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常態。”劉福垣的預測與政府的3%控制目標相差甚遠。
而央行加息、政府補貼養豬農民等調控措施,在他看來也并非治本之策。目前中國的城市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而農村還是小農生產方式。政府現在給養豬戶補貼,就等于支持小農的生產方式。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經濟效益非常低下,政府的補貼等于投進了無底洞。結果是電腦、通訊產品等現代化生產的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降,糧食、蔬菜等沒有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商品價格不斷上漲。
所以,在市場面和學界紛紛揣度央行加息的靴子何時再次落地時,劉福垣勸央行最好“按兵不動”。從長期看,政府應該一方面給進入城市的農民工提供社會保障,另一方面盡快實現農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淘汰小農經濟。短期則應規范流通環節,避免“生產價格低、消費價格高”的現象。
通脹程度仍無法明確判斷
流通環節價格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
判斷:7月份CPI增長5.6%,6月份為4.4%,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長3.2%,這些數據顯示出通貨膨脹預期成長的趨勢。“8月份的數據可能還要嚴重。”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指出。
□依據
一般來說,如果價格上漲發生在收購環節,是直接向生產者傳遞供給不足的價格信號,使生產者迅速把握市場的需求預期,在最短的生產周期內提高產量,使供給得到調整,達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均衡。
左小蕾分析指出,針對近期豬肉和一些食品價格上漲,人們多從供給不足和季節性因素這樣一些直接原因進行分析。但此外在看到這些相對短期因素和直接原因的同時,不能忽視一些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在當前流動性過剩的貨幣環境。
目前,官方的統計數據并沒有明確劃分不同環節的價格,從7月的CPI數據來看,食品價格上漲15.4%,非食品價格上漲僅0.9%。除豬肉價格上漲外,鮮蛋價格上漲了30.6%、油脂價格上漲30.1%、糧食價格上漲了6.0%。左小蕾表示,食品類價格的上漲已經顯示了流通環節價格上漲的信號。對此,她進一步解釋說,食品市場屬于過剩供給的市場,不可能突然出現巨大的供應缺口導致價格上漲。而且食品市場不是壟斷性市場,而是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不容易有價格操縱。
對于上升的預期,左小蕾告訴記者,CPI上漲幅度很大,在沒有參照系的情況下,不能明確地說目前的通脹處于何種水平,但對此應該引起重視。左小蕾表示目前通貨膨脹存在成長的趨勢,有上升的預期。
□建議
此前,左小蕾曾撰文指出,為了防止經濟運行中貨幣總量超過總需求引起的通貨膨脹,需要堅持對沖新增流動性,特別對沖新的資本流入。央行應適當調整加息的頻率,在必要時可以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