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辯證分析現階段貿易順差狀況
(一)現階段貿易順差增長過快具有歷史必然性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一國國際收支格局會經歷六個不同發展階段:年輕債務國階段,即該國經常項目中的貿易項目和投資收入項目(債務利息和FDI紅利)同時是逆差;經常項目逆差通過資本項目順差來彌補;成熟債務國階段,即由于出口行業的發展,貿易項目由逆差轉變成順差,但貿易順差還不足以抵消投資收益逆差;債務償還國階段,即經常項目中的投資收益項目依然是逆差,但貿易順差抵消了投資收益匯出,因此呈現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逆差;年輕債權國階段,即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逆差進一步增加,該國投資收益已經由逆差轉變為順差;成熟債權國階段,即該國將出現貿易逆差,但由于海外資產的積累,投資收益項目的順差大量增加,依然能夠保持經常項目順差;債權減損國階段,即由于儲蓄不足,投資收益順差不足以抵消貿易逆差,經常項目出現逆差、資本項目出現順差(海外資本回流)。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沒有完全開放,目前呈現出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局面,根據余永定教授的觀點,如果把外匯儲備的增加等同于資本輸出,中國勉強可以歸類于國際收支格局變化第三階段的債務償還國。處于這一時期的國家,貿易順差增加速度較快,規模也較為可觀。從發達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都先后經歷了貿易順差持續增長的歷史階段,美國經常項目下貿易順差曾經保持長達90年之久;德國從1952年到2006年的55年對外貿易均為順差,其中貿易不平衡年度超過10%的年份就有12年;日本連續貿易順差也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可見,持續貿易順差實際上是某國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
(二)不能將某些問題簡單歸結為貿易順差過大
貿易順差確實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確定因素,但是不能簡單將產品附加值低,貿易結構不合理,外匯儲備過大等問題簡單歸結為外貿順差過大造成的。首先,我國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貿易增長方式粗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各國在不同時期出口的主要產品大部分為當時本國主導產業產品,產業結構是決定貿易結構的重要因素。我國粗放式生產方式由來已久,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與高耗能產業占比重較大,必然導致大部分出口商品層次較低。其次,國內需求不足,部分產能必須通過國際市場釋放。我國長期以來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進一步擴大貿易順差。再次,外匯儲備龐大不僅是貿易順差的結果,與我國現行金融和外匯體制也有一定關系。我國當前的外匯管理制度使外匯過度集中于央行,沒有形成外匯資產多元化的轉化使用機制。事實上,我國外匯資產總量并不大。我國官方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但企業和居民外匯資產較為有限。這與發達國家外匯資產結構有很大不同,它們大約70%-90%的外匯掌握在民間或表現為商品儲備、黃金儲備等。
(三)當前的外貿統計口徑也使得我國順差被夸大
現在通行的國際收支標準主要表現為經常帳戶只反映有形的商品和無形的服務貿易進出口,對于知識、創新、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的進出口忽略不計。然而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早已率先進入新經濟時代。其經濟增長更多地體現在知識、創新及人力資本等無形投資的增長上。如果將發達國家知識產品的出口收益納入國際收支統計范圍的話,這些國家可能根本沒有貿易逆差,而是擁有龐大的對外債權。而我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可能將從擁有巨大貿易順差國變為貿易逆差國。
(四)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使貿易順差難以下降
近年來我國政府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旨在降低貿易順差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退稅率,限制低效益加工貿易發展,擴大進口商品品種,提高人民幣匯率等,但是對于抑制貿易順差的效果都不甚明顯。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制造的產品在質量、性能與價格綜合比對方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力。國際市場對于中國出口商品需求旺盛,導致我國出口不斷增加。所以抑制貿易順差不是僅憑中國單邊努力就能迅速實現的,市場的力量是難以左右的。
(五)世界沒有做好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準備
中國經濟與外貿如果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預計今明兩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第二大進出口國。一方面,中國的迅速發展必將影響到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利益,貿易順差問題便成為國際打壓中國的合理由頭,在人民幣升值、勞工問題等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達到本國經濟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我國自身也并沒有做好成為世界強國的準備,在金融、外匯、社保、稅收等制度建設方面還不完善,難以適應國際市場要求,如果為平抑順差而在匯率、外貿體制方面改革步伐過快,必然影響國內就業,損傷經濟發展元氣,可能造成經濟停滯。
總之,目前來看外貿順差確實造成了我國內外經濟不平衡,但對于我國經濟增長并沒有產生實質性損害。所以對待貿易順差問題應采取客觀全面的態度,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力措施,減少由于順差帶來的風險。(閆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