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或誘發新漲價因素
首先是糧食等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雖然直到今年我國糧食已連續四年實現增產,但世界范圍內卻是減產的,加之糧食消費增長,世界糧食庫存已下降至18%的安全線以下。因此,國際糧價繼去年末大幅上漲后一直處于高位,近期以小麥為首的新一輪價格上漲又拉開帷幕。9月當月,芝加哥市場小麥期貨價格比8月上升25.3%,漲幅陡然擴大12.8個百分點;玉米和大豆價格比8月上升8.2%。與去年同期相比,9月份國際市場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分別上升3.1%、112.0%、47.3%和75.1%。國際市場的糧價上漲通過進出口貿易從兩方面對國內價格產生影響。一方面,進口的部分糧食品種價格高,對國內市場產生拉抬作用;另一方面,國際糧價走高吸引國內糧食出口大幅增長,對國內糧價本該因增產導致的自然回落產生抑制作用。近三年,由于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國際市場糧食供應吃緊形成鮮明對照,我國糧食進口大幅下降而出口大幅上升,已由凈進口轉為凈出口國。據統計,2006年,我國谷物凈出口250萬噸,2007年上半年谷物凈出口就已達473萬噸。在秋糧豐收在望的9月份,國內糧食收購銷價格繼續小幅上升。糧食企業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的全國平均收購價為每50公斤79.7元,比上月上升1.2%。與去年同期相比,三種糧食綜合平均收購價格上升11.0%。這一漲幅大大高于目前消費物價中的糧食價格同比漲幅(8月為6.4%)。那么,糧食收購價格的上漲很可能成為下一步消費市場糧價繼續上升的動力,進而成為繼生豬價格之后又一個推高CPI的因素。
除糧價之外,國際市場棉花價格9月重拾升勢,現、期貨價格月環比分別上升2.3%和4.6%,與去年同比分別上升16.7%和20.5%。而我國上半年棉花貿易為凈進口125萬噸。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報告預計,整個2007-2008年度,中國棉花進口將達390萬噸,占世界棉花貿易的比重高達43%。由此,國際棉價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可想而知。
其次是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8月以來,國際市場油價不斷創出新高,10月25日已突破90美元大關,29日更收高于93美元以上,下一步,100美元似乎唾手可得。國內,由于政府嚴格控制成品油供應價格,今年以來成品油價格幾乎一直鎖定在年初水平。然而,前8個月的企業盈利表清楚地表明,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已經由前5個月盈利342.8億元下降為前8個月的314.5億元,而虧損企業虧損額則由前5個月的20.6億元上升到前8個月的99.7億元。前8個月的利潤比前5個月還少,這說明目前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已經陷入虧損狀態,盈利上明顯在吃老本。下一步,如果國際油價繼續大幅上漲,國內成品油漲價是大勢所趨。
食品價格上漲潛藏不確定因素
今年7月,曾有媒體報道說,山西省山陰縣農民因養奶牛掙不到錢反而賠錢,忍痛將圈中奶牛殺掉。據悉,類似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事已引起中央高層重視,并于9月出臺了扶持奶業發展的八項政策措施。但據報道,該政策的落實估計要到年底左右。這與去年生豬存欄下降是多么類似的一件事。目前,盡管市場供應還沒有表現出吃緊的跡象,但市場上銷售的牛奶已普遍取消了過去兩年多以來的優惠價格,而恢復了正常價格,這其實是一種事實上的漲價。再過一段時間,會不會上演一次與今年5月肉價風暴如出一轍的奶價風暴,還是個未知數。
除此之外,數據顯示,今年糧食增產的基礎是種植面積增加,而相應調減的是油料作物和大豆的種植面積。那么,這一調整會不會成為未來食用植物油漲價的潛在因素,值得關注。今年6月,由于國際豆油價格大漲抬高了進口原料的成本,已經導致國內食用油價格普遍上漲了10%左右。而據中國最大的油菜籽加工企業中糧祥瑞糧油工業公司預計,今年油菜籽產量將較去年大幅減少約四成。這不能不使我們聯想起去年末食用油大幅漲價的一幕。而食用油價格上漲的波及面恐怕比豬肉有過之而無不及。果真如此,則新一輪食品價格聯動在所難免。
綜上分析,筆者對下一步消費物價走勢持謹慎態度。如果再考慮到流動性過剩加劇這一因素,通貨膨脹仍應是下一步宏觀調控需要重點防范的問題。(記者肖京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