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分渠道熱錢流入規模的估算,可以看出,我國熱錢大多形成于2005年之后,目前熱錢總規模在6000億美元左右。但考慮到該方法的高估,實際熱錢規模可能在5000億美元左右。
關于熱錢總量的測算有兩種方法,一是“錯誤與遺漏項”法,二是殘差法。殘差法是世界銀行用來估算熱錢規模的常用方法,即用外匯儲備的增加量減去貿易順差和FDI的凈流入量。雖然2005年和2006年的熱錢流入有所減緩,但是總體上熱錢流入規模保持上升態勢,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一季度的熱錢流入竟達到852億美元。按照這種方法估算我國現有的熱錢規模大約在4200億美元左右,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準確估算通過貿易渠道和直接投資渠道流入的熱錢,因此,實際熱錢規模要大于4200億美元。
除了總量法外,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流入渠道來測算。
貿易渠道流入規模:與2001年至2004年的平穩增長態勢相比,自2005年開始,我國的貿易順差出現大幅上漲,而在此期間,我國的貿易結構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還是以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特征的出口加工貿易為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此期間貿易順差的異常變化理解為與貿易渠道的熱錢流入有關。2001年至2004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年均增長率為22%,據此推算2005年至2007年的實際貿易順差,然后根據賬面貿易順差與實際貿易順差的差額估算熱錢流入規模。以此估算,2005年至2007年我國由貿易渠道流入的熱錢規模分別為647億美元、1356億美元和2181億美元。
直接投資渠道流入規模:國際收支平衡表的FDI數據與商務部公布的實際利用外資數據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表明FDI中有部分資金沒有用于實體經濟部門,可以簡單地看作是通過FDI渠道流入的熱錢。以此估算,從2005年開始,熱錢開始通過FDI渠道流入,2007年通過該渠道流入國內的熱錢規模達557億美元。
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債渠道流入規模:如前所述,部分熱錢混入外商投資企業從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和私人的借款中流入國內。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間,外商投資企業的該類借款并沒有明顯增加,但是2006年和2007年的該類借款增加明顯。另一方面,這期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量的增長幅度也不大。因此,可以將此類外債在2006年和2007年的增量與此前三年的增量平均數大致看作熱錢通過該渠道的流入規模。據此,2006年和2007年通過該渠道實現熱錢流入36億美元和42億美元。
通過對分渠道熱錢流入規模的估算,可以看出,我國熱錢大多形成于2005年之后,截至2007年末總的熱錢規模在5200億美元左右,考慮到2008年第一季度的情況,估算的熱錢總規模在6000億美元左右。但是,對熱錢的分渠道估算會把正常的資金流入也計算在內,因此,實際熱錢規模應該不會有這么大。
考慮到總規模估算的低估以及分渠道估算的高估影響,我們認為,我國現有熱錢在5000億美元左右。
進一步分析,我們認為自2005年匯改之后,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加上國內A股市場出現牛市行情,熱錢流入規模逐漸擴大,2008年由于國內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減緩通脹壓力的預期愈發強烈,更加刺激了熱錢的流入。
從流入渠道考慮,我們認為貿易渠道是目前國外熱錢的主要流入通道,其次為直接投資,其他如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債、職工報酬及個人匯兌等渠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已經實現經常賬戶的完全開放,資本可以在經常項目下自由流動,相比受到管制的資本賬戶下的資本流動而言,熱錢通過貿易渠道流入更加便利。 (胡月曉 李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