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
“思想解放不夠”改革文件起草小組調整
到了1984年,即將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在討論會議究竟研究什么問題時,鄧小平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經濟的改革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十二屆三中全會最理想的是搞個改革的文件,搞個對全黨起到巨大鼓舞作用的文件。
楊啟先回憶,商品經濟論在當時理論界已屢有提及、但中央文件尚未寫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遂向中央建議,要專門搞一個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這個決定從1984年6月份開始起草,楊啟先被調入到起草小組。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中央成立了以胡耀邦、趙紫陽、胡啟立、胡喬木、姚依林、田紀云組成的文件起草領導小組,先后找有關部門、省市的領導開座談會。
起草小組先寫提綱,但討論了多次也跳不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路數。這時,有人提出要在商品經濟問題上有突破。盡管如此,但起草小組內部仍形不成統一意見。
1984年七八月間,中央在北戴河開會討論這一問題,胡耀邦主持,兩次討論之后,胡耀邦對沒有跳出計劃經濟圈子的提綱仍不滿意。他強調,這是一個歷史性文件,一定要寫好。
原起草班子思想解放得不夠,胡耀邦調整了起草小組的負責人,改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林澗清為首,同時增加鄭必堅、龔育之、林子力、滕文生、高尚全等人進入文件起草小組。
1984年8月以后,新的起草班子開始工作。
時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的高尚全,提出“改革就是要為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掃清道路。”要把商品經濟寫進決定,在“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這句話之外,還要加上一句“只有發展商品經濟才能富中國”。
但仍有人反對寫進商品經濟,主要是害怕社會主義跟資本主義混同起來,會變成資本主義。“因為反對的人官都比我大,所以我沒有辦法了。”高尚全說。
【討論】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與憲法不抵觸”
事后,高尚全想了一個“計策”,建議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的名義,在西苑飯店開了個理論研討會,力圖通過理論界的意見影響起草小組的意見。
研討會請了20位學者專家參加會議。會上,高尚全闡明文件應當在理論上有突破,應當明確地把“商品經濟”寫上去。大家討論意見很一致,認為發展商品經濟是個必然的途徑,社會主義經濟必須要經過商品經濟的階段。
此外,研討會也討論了另一個問題,指出十二大提出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不對稱,也不科學。一個是社會制度,一個是手段和方法,二者不對稱。
從北戴河回到北京以后,起草小組在玉泉山工作期間,胡耀邦、趙紫陽又分別上山主持起草小組進行討論,當談到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時,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說,傾向于寫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其間,趙紫陽聽過很多建議,于光遠、童大林等人開過一個會,堅決主張寫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并給趙紫陽寫了一個會議簡報。
與起草小組最后一次討論時,還請去了鄧力群,趙紫陽首先問大家理論上有沒有問題,楊啟先說“能站得住”。趙紫陽問和憲法有沒有抵觸,鄭必堅說“沒有矛盾,憲法上沒有說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最后又問鄧力群有什么看法,鄧力群說,他1979年就是這么提的。
【出爐】
中央決議正式成文前夕臨時加句話
1984年9月9日,趙紫陽給胡耀邦、鄧小平、李先念、陳云4位常委寫了封信,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表達了4層意思。
其中,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要通過價值規律來實現,要運用價值規律為計劃服務。”“‘計劃第一,價值規律第二’這一表述并不確切,今后不宜繼續沿用。”
鄧小平、陳云同志在他的信上畫了圈表示同意。9月11日,中央召集了約1500人,討論了征求意見稿,人員包括在京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中顧委委員、中紀委委員、中央各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各省市區、各大軍區同志,以及26個大企業的負責人。
通過討論加強了對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城市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決定在十二屆三中全會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寫進《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去。
同時,把原稿第四部分“改革計劃體制、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標題改為“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但寫進決定了不等于大家的思想都想通了。”楊啟先說,由于一直有爭議,《決定》正式成文的前一天晚上,又加了一句話“但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銀行、土地、礦山不是商品。”這實際是說商品經濟僅限于生產產品的領域,而不包括生產要素,不是完全的商品經濟體系。
《決定》的歷史意義不容抹殺,盡管存有局限,但在一提商品經濟就害怕等同于資本主義的背景下,承認這樣的觀點使文件成了“有歷史意義的一個文件”,并為后來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記者 錢昊平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