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首次就社會建設發布總結報告比較詳盡地闡述了2007年深圳社會發展的重大進展,并對2008年深圳社會發展形勢進行了預測。這里將對產業升級中的農民工問題、社區換屆直選、社會組織發展與規模,以及街道綜合執法等幾大類社會體制改革全方位闡述,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政策解析,敬請關注。
“產業結構升級或對深圳農民工造成大影響,他們有可能會因為教育程度偏低,影響企業降低整體創新能力,他們自身或也面臨‘產業壁壘’、‘知識壁壘’而被淘汰的命運”,藍皮書呼吁應更關注農民工群體。
《關于農民工與深圳產業發展問題探析》的撰稿人、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隊長孔愛玲介紹說,深圳2007年的1200多萬人口中,農民工超過800萬,據一項問卷抽樣調查顯示,特區外的勞務工中有78%是農民工,而特區內的勞務工中,農民工占5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1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49%;從職業看,他們56%以上是在工廠當普通工人,行業主要分布在電子、機械、家具、服裝、玩具、餐飲及服務業,其中高技能人才僅占1%。
她介紹,根據估算,2007年—2010年間每年新增農民工保守估計大約為11萬到15萬人。“隨著農民工人數的逐年增加以及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農民工在產業結構中面臨的問題會更突出。”
◎問題一
產業工人地位未被認可
“農民工雖然是深圳某些產業的從業主體,但是其產業工人的地位得不到認可。”孔愛玲介紹,在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8%,其中建筑業中農民工占80%;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到了52%,其中在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從業人員中,90%都是農民工。由此可見深圳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動環境差、危險性高的勞動崗位上。農民工發生職業病和工傷事故的比例普遍比較高,廣東省非公有制企業發生的工傷事故中,進城務工人員占傷亡總數的80%以上。
-專家獻策
設立農民工綜合管理服務機構,注重建立農民工問題長效機制。當前要加強農民工的服務與管理,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加快推進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杜絕最低工資水平以下的用工現象。同時,加快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針對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的特點,繼續完善相適應的醫療保險,讓更多農民工享受到醫療保障,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穩定和諧的人口基礎。“通過這些措施,讓農民工們在陽光下得到實惠。”孔愛玲說。
◎問題二
農民工大量進入會削弱產業創新能力
孔愛玲對現階段農民工的大量進入會削弱產業創新能力問題表示擔憂。她說,由于大部分農民工分布在簡單的體力勞動行業,對技術、工藝、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活動難以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必然降低深圳企業整體創新能力。
-專家獻策
從深圳產業發展的進程來看,隨著一部分塑料制品、玩具、服裝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比例增大,造成農民工在某些產業的人口數量減少已成為必然。但要控制節奏,防止由于制造業大量流失導致“產業空心化”。同時,要認清當前深圳產業用工現狀,切不能因為大談產業升級而漠視現有的產業用工需求與農民工問題,造成“民工荒”現象,要充分重視產業發展與農民工數量的“動態平衡”。
◎問題三
面臨“產業壁壘”和“知識壁壘”雙重挑戰
孔愛玲認為,在各種產業面臨升級過程中,“產業壁壘”和“知識壁壘”是農民工當前最大的挑戰。她認為,發展高科技化、高知識含量產業,并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是深圳當前及以后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而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所需的時間和經濟承受能力,從而在向產業高端流動的過程中面臨著產業高端化而被淘汰的命運。
-專家獻策
“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支持力度,為農民工向高端產業流動提供幫助是最好的辦法”。按照《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要求,加大農民工教育培訓投入,加強與內地培訓機構合作,建立深圳企業與農民工輸出地勞動保障部門、職業教育機構的長期合作關系,這對于內地農民工進入深圳就業,提高競爭力,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時,積極探索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推進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新途徑,為農民工入職、轉崗就業、技能提升提供培訓機會,幫助具備相應技能的農民工向高端產業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