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份由財政部牽頭起草的有關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方案,已提交到國務院待批。這意味著,學界多年關注的開放并加強地方政府發債管理的改革大思路,正在被官方采納。
環球時報10月31日報道 本報記者10月30日獲悉,一份由財政部牽頭起草的有關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方案,已多方征求過意見,并提交到國務院等待批復。
財政部也已在預算司下新設立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處,專門負責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人員已初步到位。
這意味著,學界多年關注的所謂“開前門、堵后門”,開放并加強地方政府發債管理的改革大思路,正在被官方采納并逐漸浮出水面。
地方政府舉債醞釀開閘
“目前草案已基本成型,但這件事意義重大,還必須由國務院最后定奪。”有知情人士透露。
而今,雖然相關方案尚有待國務院層面討論、批復,但據了解,財政部數月前便已經在其預算司下新設立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處,專門負責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人員也已初步到位。
允許地方政府舉債正在成為世界潮流。據統計,目前世界53個主要國家中,有37個允許地方政府舉債。
而一直以來,我國對地方政府舉債采取了相當謹慎的態度。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28條明文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但現實中,《預算法》的規定雖卡住了地方政府合法發債的閘門,卻并沒有擋住地方政府變相舉債的腳步。
一般理解,所謂地方政府債務,是指地方政府作為債務人,需要按照協議或合同約定,依照法律的規定向債權人承擔資金的償付義務。
目前在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中,既有經常性債務(又稱赤字性債務),也有融資性債務(也稱建設性債務);既有直接債務,也有間接債務(又稱或有債務);既有顯性債務,也有隱性債務。
關于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幾乎沒有人敢說已掌握全部的準確真實數據。據粗略統計,我國全部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并且大多數都屬于隱性債務。為了償還眾多隱性負債,地方政府往往被動“買單”,由此帶來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難以估計。
“現在就只剩下《預算法》這道‘正門’(指正規發債)還沒有打開,而實際上周圍的‘圍墻’都已被統統拆掉了。”一向以敢于直言著稱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如是表示。
而隨著相關方案的醞釀生成,這道“正門”正在徐徐打開。(肖亮)
|